□本报记者 马保群
我市每天流入进口冷链食品20多吨,日常库存维持在300吨左右。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效能,最大限度地防范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作为承担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的市市场监管局为保障全市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成效如何?昨日,记者就我市如何全方位加强冷链食品安全监管,采访了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向阳。
张向阳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冷链食品物防、人防追溯力度和监管效能,实现冷链食品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环节的全过程、全闭环追溯管理。
市市场监管局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部署会议及系统推进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总体防控要求。同时,深入一线查看实情,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升级防控措施,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开展拉网式排查和常态化监测,摸清“三个底数”,即涉及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底数272家、冻库底数728户、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底数893人。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各类从业主体落实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进货查验、食品安全自查、追溯管理等硬性要求, 不采购无“三证一码”的进口冷链食品,即无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无核酸检测证明、无消毒证明、无河南省冷链食品追溯系统(以下简称“豫冷链”)追溯码的进口冷链食品,督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做好大包装拆零、分装等环节分层级消毒及核酸检测工作,并在外包装或货柜醒目位置加贴“豫冷链”追溯码,提醒消费者扫码购买或者实名登记,切实做到早研判、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发声。
市市场监管局以食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冷库、餐饮单位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为重点场所,以进口水产品、肉及肉制品和冷冻冷藏食品为重点品种,组织全市系统以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冻库和物流单位为重点对象,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坚持“驻场值守”和巡查监管相结合,确保进口冷链食品进入市场、冷库前完成预防性消毒和核酸检测工作。同时,加强系统内和部门间信息沟通,既避免重复消毒、重复检测,又确保“件件消”“批批检”。
“自全面排查和检测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摸排农贸市场1500多家次、水产店及冷冻库1993家次、商超1875家次,排查出未获取合法经营资质经营者5家,未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要求经营者32家,贮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经营者13家,目前均已整改完毕。”张向阳说。
此外,市市场监管局还结合全省“豫冷链”的推广应用,推动实施一个区块链追溯平台和监管端、企业端、公众端的智能化监管,指导督促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对接“豫冷链”,开通企业端,不购买没有“豫冷链”追溯码的进口冷链食品;督促完成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落实扫码入库等措施,及时准确上传冷链食品信息;督促批发市场落实建立入场销售者档案,并及时更新档案数据信息。通过前期集中培训和大力推广,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87家企业用户完成注册,赋追溯码2805个,实现了注册企业进口冷链食品以入境报备为起点的全链条信息化可追溯、全过程可管理,有效防范无“三证一码”进口冷链食品流入市场。同时,市市场监管局要求相关市场主体在销售专区设置警示牌,从终端引导消费者实名制购买,有力地保障了全市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市市场监管局还率先建立购进进口冷链食品24小时提前报备制度、购进情况部门通报制度、市外购进专项监督检查制度,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加大对各级各类进口冷链食品市场主体的日常巡查、风险排查和抽查检查力度,认真调研收集信息,综合研判“人员、产品、环境、系统、制度”等方面的潜在风险点,对来源不明、相关票据不全,以及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储、购进、销售和使用的进口冷链食品一律下架封存、果断查处。同时,做好部门间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确保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一键排查、迅速定位”。
张向阳说,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专项工作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固有职责,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问题导向,把加强冷链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融入全市疫情防控大局,加强系统督导检查,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进一步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管控,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科学高效做好进口冷链食品全程监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