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科教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科技铺就致富路 油茶花开满山香


——记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新县林业和茶产业局副局长李军

□本报记者 冯康松

现任新县林业和茶产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的李军,1998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李军大学毕业后,一直扎根农村,身处油茶产业发展一线,以对家乡群众炽热的情怀和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执着追求,逐步成为新县油茶种植、加工的行家里手和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以朴实的行动践行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先后获得“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信阳市优秀科技特派员”“2018年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矢志事农

作为一名从农业干部家庭走出的子弟,李军深知老区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望,对脱贫致富的期待,早在上大学之时,他就立下了从事农技推广、帮助群众致富的志向。大学毕业后,李军一直牢记大学时的班主任——河南省著名小麦专家郭天财教授的教诲,始终坚守在农技推广一线。2005年,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发现油茶是一项投资少、致富快的产业,从此致力于油茶产业发展。20多年来,他不忘初心,埋头苦干于农业技术推广之路。本着“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理念,李军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结合新县实际,全面收集、总结、分析、整理历年生产实践,刻苦钻研油茶知识,多次参加“大别山油茶产业产学研研讨会”等各级各项油茶产业研讨,为推广油茶技术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作为新县油茶技术推广方面的带头人,他不断把从理论和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生产实际,带领油茶技术骨干将油茶面积发展到26.8万亩,年产油茶籽产量1000万公斤,茶油250万公斤,产值约3亿元,油茶产业已成为带动老区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筑牢支撑,科技兴农

作为一名农学专业的毕业生,李军更能体会到科技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他坚持科技“挂帅”,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综合效益,做实技术服务。加强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河南省林科院、江西农大的合作,参与组建县油茶研究所,邀请国内油茶专家到新县现场指导10余次,不断提升全县油茶产业科技水平。针对农户种植分散、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李军围绕油茶低产园改造等重点技术,先后编写培训讲义和技术宣传资料约5万余字,以新县周河乡、田铺乡为重点,为油茶种植户、种植基地提供上门服务,对整地、种苗、栽植实行全程跟踪,培训油茶一线农民和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山、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改造老油茶园2万多亩,茶油亩产实现翻一番,年均增产茶油10万公斤以上,年新增产值1000余万元。做优良种选育,依托国家油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配合国家、省、市林业部门确定河南省油茶主栽品种。建成采穗圃基地300亩、苗木繁育基地70亩,选育本地良种5个,年可繁育油茶种苗200万株以上,扭转了油茶苗木靠外地调运的局面。2017年,李军参与的《油茶良种筛选、高效栽培及贮藏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评河南省林业系统首个重大科技专项。做精产品研发,着力投身油茶科技攻关和研发,为绿达山茶油、安太食品等企业解决技术问题10余项,促成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江苏保龙机械和羚锐集团开展大型油茶剥壳机械研发,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不断提升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绿达山茶油公司先后通过国家QS食品安全认证、出口食品许可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美国FDA认证,把深藏大山的“东方橄榄油”成功推向美国市场。

心系群众,倾情惠农

李军始终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与广大茶农交真心、交真情,竭力当好科技推广的服务员、科学种茶的规划员、技术示范的指导员。在田铺乡塘畈村和周河乡熊湾村各建立了300亩的油茶低产林改造精品示范园,指导当地茶农积极开展油茶低改和新品种油茶标准化种植,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老油茶基地。组织在周河乡设立13个村级服务站,每年为群众增加油茶流转收入50余万元,为所在村村干部每人每年增加工资收入4800元至7200元。帮助绿达山油茶公司完成投资50亿元的油茶基地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200亩种质资源圃、150亩的育苗基地及现代化的育苗温室,进一步提升了新县油茶产业规模化生产水平。自2017年担任田铺乡塘畈村科技特派员以来,他从不分节假日、双休日,风里来雨里去,走东家串西家,手把手地教授群众油茶种植技术,不厌其烦地帮助群众防病虫、巧施肥,工作时常处在饱和状态。他的一腔热情赢得了广大茶农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