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铺好就业路 托起幸福梦


——我市全力做好就业创业扶贫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赵 天 周 涛 通讯员 郭玉琳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基。

信阳是劳务大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00万人以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乡村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实情,把外出务工大军作为我市特有的“民智优势”,不断推动外出务工有成人士返乡创业,返乡创业农民工从“十三五”初的不足6万人,发展到现在累计达15.6万人,创办各类市场经营主体10.8万个,创业规模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效也愈发凸显。

近年来,市人社局坚持把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作为实现稳定脱贫、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建机制、强培训、拓渠道等举措上持续发力,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全力保障广大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截至11月底,全市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41235人全部就业,实现了“应就业尽就业”的帮扶目标。

因人施策 夯实就业创业之基

冬日里,寒风料峭,息县夏庄镇肖围孜村的5个蔬菜大棚里却生机盎然。“从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到现在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说这话的是张西组村民张生龙。

张生龙家里有5口人,其身患二级肢体残疾,平常在夏庄镇开三轮车,儿子在外打零工,孙子是二级智力残疾。因为孙子每天上学要接送,所以张生龙无法从事固定工作。2016年5月,张生龙被精准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就业扶贫,重在精准施策。如果不掌握贫困人员的真实情况和具体需求,就缺乏针对性,那么再好的政策和服务也是事倍功半。”息县人社部门的帮扶干部们深谙此理。一段时间里,帮扶干部多次到张生龙家中,与其拉家常、话生产、问生活、讲政策、结穷亲。

综合考虑张生龙的难处后,息县人社局为张生龙申请了一个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负责打扫村组道路,每月工资650元,张生龙每天早晨到村里打扫卫生,其余时间开三轮车给人送货,同时为其儿子张琳琳申请了交通补贴,鼓励其外出务工就业。

享受到就业政策,不足以保障其稳定脱贫,息县人社局鼓励张生龙发展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起初,张生龙心里对于发展蔬菜大棚也顾虑重重,他虽然种了几十年地,但是没有发展过蔬菜大棚,加上一个普通的大棚就需要投资6000元至7000元,一时间无从下手。为此,息县人社局相关人员为其申报技能培训班,并申请创业贷款3万元。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大棚建起来。张生龙每天起早贪黑,育苗、除草、浇水、施肥、盖膜、掀膜忙得不亦乐乎。第二年,张生龙不仅还了3万元的创业贷款,还盈利1万多元。尝到甜头的张生龙,想着扩大大棚规模,息县人社局不仅继续为其提供创业贷款,还积极联系超市、蔬菜批发商为其拓宽销路。如今,张生龙不仅扩建了7个大棚,还成立合作社带动4户农户一起发展蔬菜大棚,每户每年增收1.5万元。

从一名贫困户到就业再到创业,张生龙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掌握贫困人员的动态是前提,开展工作更需因人施策。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市人社部门坚持完善“四位一体”的创业扶持体系,先后制定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实施办法》《进一步支持返乡下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10条政策措施》《财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16条政策措施》等文件,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和培训辅导、贷款支持、孵化培养等多项创业服务,让广大返乡创业者有更多获得感,充分激发了返乡创业活力。

摸清底数、制定并实施方案、专人帮扶……一连串帮扶到位、施策到人的精细举措,成为我市各级人社部门落实就业扶贫政策的着力点。

创新服务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我和老伴虽然年纪大了,但也闲不住,村里给联系了份看护菊花的活儿,去年挣了6000元,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在平桥区平昌关镇蒿林村,贫困户陈忠国夫妻俩一聊到自己的脱贫事儿时满是幸福。

以前,蒿林村里的老伙计们常聚在村口闲聊,这家土地撂荒了,那家小儿子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通聊下来,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今可是大不一样,村头村尾净聊些新鲜事儿:王义青当上了林场看守员,收入增加了不说,还锻炼了腿脚;陈中宝自从学会了养殖水牛,每天都是笑容满面的,一年下来赚了7000多元……

蒿林村是非贫困村,共有贫困户57户124人,是平桥区挂牌督战村之一。

为了实现“扶贫点对点,服务面对面”,平桥区人社局的扶贫干部们主动收集了镇周边、平桥工业园区的招工信息,把招工材料送到贫困户家中,对有能力的贫困劳动力积极动员,推荐务工岗位,提供后勤保障。

针对无法离乡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平桥区人社局的扶贫干部们配合村两委,积极开发“轻便体力、门槛较低、长期需求、就地就近”的公益岗位,主动联系镇内企业,让贫困劳动力就近从事绿化、保洁、看护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使贫困户不误农事、兼顾家庭的同时,还能多挣一份钱。

朱道珍丈夫、儿子因病去世,家中只剩下智力残疾的儿媳和正在上学的孙子孙女,沉重的生活压力压得朱道珍喘不过气。帮扶人和村干部了解到情况后,帮她婆媳两人联系安排了村组道路保洁工作,两人每月一共可以拿到1700元工资。正在上小学的孙子孙女也按政策享受了教育补贴。生活在悄然发生变化,朱道珍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村里像朱道珍一样的贫困户,蒿林村都根据贫困户不同的家庭情况和个人意愿逐户排查,因人施策,让大多数人都有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坚持“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原则,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掌握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大力开展农业技能培训下乡进村活动,“因村、因人、因时”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能培训,把技术送到贫困人员家门口,帮助贫困劳动力提升就业能力。对暂时无法离乡、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全市共设置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口65829人,切实发挥了公益性岗位“兜底线、救急难”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市共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班645次,送培训下乡401次,今年新增贫困劳动力培训21834人。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329128人,实现了“应培训尽培训”的帮扶目标。精准对接需求,提升培训成效。积极与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对接,围绕就业市场需求,为贫困劳动力开展“订单式”精准培训,累计达成“订单式”培训长期合作意向单位19家,基本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培训后即就业”的目标。

与此同时,全市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发布用工岗位需求信息60万条;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组织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日”“金秋招聘月”“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159场次,帮助3万名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疫情期间,为农民工返岗就业提供“点对点”输送服务,全市共开通外出务工专车专列专机5832次,有组织输送13.3万人。

创业引领 点燃就业创业激情

创业是就业之源。信阳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这份靓丽成绩单的背后凝聚着信阳人社系统辛勤的汗水与付出:全市先后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4个、示范园区14个、示范项目和优秀项目40个。组织评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19个、示范园区16个、示范项目23个、返乡创业之星23名。

在新县毛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农民工岑新顺返乡把家乡荒芜的田地变成了集水产养殖、果蔬种植、物流配送、田园观光及餐饮养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辐射带动周边5100多名群众从事相关产业。

岑新顺的创业之路,如今在信阳已是家喻户晓。岑新顺创业之路是优秀的,但不是唯一的。

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销售、乡村旅游、茶产业、绿色食品以及电子商务等与当地特色优势紧密相关的行业。创业者围绕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开发经营,带动了农业经营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他们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为了更好地做好创新创业工作,我市组织开展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五个一”专项服务活动、编印《信阳农民工返乡创业故事》、举办农民工返乡创业网络大赛和“豫创天下”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

同时,我市大力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今年两次到浙江省、江苏省等地开展劳务协作稳定用工岗位,召开在外务工人士座谈会,宣传相关政策,鼓励有成人士返乡创业。

……

为全力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年来,全市人社部门强化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典型带动,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共完成创业培训18200人和创业辅导1048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5亿元。通过政策推动、园区带动、项目驱动,鼓励更多“能人”返乡创业,今年新增返乡创业2.05万人,带动就业7.4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9156人。

回望2020,创业梦想从这里启航,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人社局必将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者铺就就业坦途,为每一位有创业愿望的人点燃创业激情,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