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调研,基层和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能产生灵感的“火花”,有利于我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开创工作新局面。
灵感不是什么身外之物,而是内心和外界碰撞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奇想。但是,为何我们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没有灵感;为何手指头来回翻看手机,没有灵感;为何在办公室查阅资料,没有灵感?因为一些模式化思维、套路化方法,不接地气,没有温度,自然就撞不出灵感的“火花”。
今年以来,我市同全国一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生产稳中有升,需求企稳回暖,就业继续改善,物价总体平稳,市场预期向好,正在回顾总结“十三五”和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此时,也正是我们到基层调研,创新思维,建言献策的好时机。
带着问题到基层是内因,在车间田间找答案是外因。车间有机器的轰鸣、互联网的“云”动,田间有耕作的场景、种子的脉动,市场有人流物流的集散、信息流的互动,就连行走在信阳的青山绿水蓝天之间,也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心动。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把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模准摸透,把群众的心声挖掘出来,只要真情地与群众以心换心,就能在心灵碰撞的“火花”中,有所顿悟、产生灵感。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更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执政能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