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富
一个周日的午后,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肆无忌惮地烧烤着大地,好像要榨干地上最后的一丝水气。闷热、干燥,让人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恍惚间,骄阳不知藏到哪里去了,天色骤然变暗,狂风拍打着窗户,人们纷纷加快了脚步,躲避着即将到来的、让人又喜又忧的雨水。转眼间,豆大的雨滴砸在玻璃上,砰砰作响,雨瓢泼般从天上倾泻而下,雨帘瞬间把炙热的大街笼罩得严严实实。
查看完门窗、阳台,我想去休息。突然听到“砰砰”“砰砰”的声音,很闷,好像是敲门声,因外面的雨声实在太大,听不大清楚,就没太在意。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响起,仔细听了听,没错,是敲门声!带着疑惑,我迟缓地打开了门。眼前的场景让我大吃了一惊:一名老妇人站在门外,灰白的头发湿漉漉的,黝黑的脸上挂着密密的水珠,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衣被雨水淋得粘在身上,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竹编小篮子。我赶紧说,“老人家,你敲错门了吧?”“你是李部长吧。”我很诧异,再仔细看了看,说,“你是老沈的老伴吧。”“是的,是的,李部长,我卖粽子从楼下路过,上来看看你,天热,拿几个粽子给你降降温。”老人急切地说。说着,就把篮子递给我。我赶紧让老人进屋,她说啥也不肯,坚持要走。几经推辞,我硬是塞给她粽子钱,望着她匆匆消失在茫茫的雨帘中。
打开篮子,里面有五枚粽子,每枚粽子都缠绕着红色的丝线。看着小巧而精致的竹篮、五枚飘着清香的缠丝粽,我心头一热,泪水模糊了双眼,这礼物太暖心啦!五年来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老沈叫沈德银,是我当初联系的4个贫困户之一,他与老伴都70多岁了,儿媳妇于16年前离家出走,儿子也于十几年前外出打工至今未归,孙子沈俊涛目前在读大学。2015年,我开始帮扶老沈,那时,沈俊涛正在一所民办高中上学。在他家里,我的第一印象是家徒四壁,祖孙三人相依为命。那时起,我就把帮扶重点放在他家。
记得那一次,祥云茶叶公司到河头村开展产业带贫活动,老沈因年龄问题,起初未被列入带贫对象。得知情况后,我赶快跟乡里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他争取到一个名额,每年可增加3000元纯收入。
记得那一次,沈俊涛被郑州一所职业院校录取,我给他准备了学习、生活用品,表达祝贺之意。同时,积极与教育、民政、工会等部门联系,为他争取贫困生资助。我还与西亚公司苏曦董事长电话沟通,西亚公司破例将沈俊涛列入公司当年“金秋助学”资助对象,发放资助金5000元,还赠予行李箱、文具等用品。当年沈俊涛得到资助款物9000多元,解决了筹措学费的难题。
记得那一次,我正在开会,老沈来电话,说自己的三轮车被扣了。原来,因沈俊涛在信阳上学,我就建议老沈与老伴到信阳居住,一来可以帮助孙子,二来可以卖点粽子、花生、瓜菜等河头村的农产品,增加些收入。会后,我赶紧跑办事处协调,帮他取回了被扣物品(当然,也教育他要遵守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
五年来,老沈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我的联系、帮扶起到了一点点作用,关键的原因,拿老沈的话说,“着实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后来,沈俊涛报名参军,进入部队这个大熔炉锻炼,对这个刚脱贫的家庭而言,这又是个大好消息。
剥开缠着丝丝红线的粽子,分与家人品尝,糯米裹着竹叶的清香,直沁入人心脾。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