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友谊根深叶茂 合作硕果累累


□河南日报记者 陈 辉

黄河、黄浦江,虽远隔千里,但豫沪两地合作根深叶茂。河南“菜篮子”早已批量供应上海餐桌,仅去年河南就向上海调出米面及加工制品10亿斤、蔬菜8亿斤、瓜果4亿斤;上海制造巨头布局中原,上汽集团郑州基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3年产值突破200亿元;今年,豫沪合作再上新台阶,上海复星国际、上汽云计算软件研发中心、深兰科技(上海)等一批沪上数字企业入驻中原科技城,河南派出窗口单位“常驻”上海,对接引进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双方在产业、技术、资本、人才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豫沪合作已成为河南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辆汽车的“相互成就”

从黄河之滨,到长江入海口,豫沪两地产业合作因为“一辆汽车”而变得格外密切。

上汽荣威iMAX8,一款最近大火的网红MPV,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它就产自位于郑州经开区的上汽郑州基地。2017年9月,上汽郑州基地一期工厂正式投产,目前已经成长为上汽乘用车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能60万辆,员工3000人,上汽自主品牌荣威、名爵的多款热卖车型均在这里下线。在上汽集团看来,过去3年是上汽集团与郑州互相成就的3年:上汽快速落地投产抢市场、郑州汽车产业补上短板上规模。

基于此,上汽集团在河南的布局越来越广、越来越深,除了已经建成的年产60万台的生产基地,上汽集团的发动机、物流、零部件、网约车、充电桩生产布局等均已落地郑州。今年,上汽集团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也将投入使用,意味着以后上汽集团的“数据大脑”就在河南运行。

当前,我省在完成承接产业转移量的积累后,急切需要质的提升。而上海早已实现了工业化,产业溢出多,开展豫沪合作,我省瞄准上海在高端产业方面转出的企业,或是这些企业中的研发环节、加工装配环节。除了上海汽车,宝武钢铁、圆通速递、东方希望、拼多多等一大批中国500强企业、龙头企业也先后来豫投资,有效助推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主导产业集群培育。

最近5年,我省实际引进上海企业资金4272.1亿元,位居全省引进省外资金来源地第三位。尤其是今年疫情暴发以来,全省创新“云招商”方式,签约一大批高质量项目,持续开工一批项目。今年前8个月,实际引进上海企业资金增幅最快,到位897.9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豫沪两地深化合作,协同发展。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