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凌云 通讯员 陈新生 李 军
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00个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2010年,被确定为河南省木本粮油试点县;2020年全县油茶面积发展到31万亩,其中新油茶园11万亩,油茶籽产量1512万公斤,年产茶油380万公斤,产值达6.05亿元……一串串数字,一步步飞跃。如今,新县不仅成为纬度最高的油茶产区,也是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全省油茶主产区。
近年来,红城新县依托自然优势,牢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油茶产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践行“两个更好”殷殷嘱托的支柱产业,挖掘内涵,培育精品,创新模式,让油茶成为群众脱贫的“幸福树”、老区振兴的“致富果”!
节会搭台 政策唱戏
深秋的新县,漫山遍野的油茶花,皎洁如云、美艳动人。花期长达2月之久的山茶花,成了红城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省内外游客。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应对,多次在武汉、郑州、信阳开展宣传推介,吸引更多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助力老区发展。尤其是入秋以来,新县有关乡镇先后举办丰收节、登山节、红叶节、采摘节等一系列活动,利用节会搭台,给企业、合作社提供平台,推动旅游经济,拉动消费扶贫,带动旅游经济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发展,仅10月份就接待游客100万余人。
牢记嘱托谋出彩,做强产业助振兴。10月30日,一年一度的山茶花节隆重开幕,会场人山人海,茶油产品琳琅满目。新县专门邀请国家油茶协会、江西农大、河南林科院的油茶专家和有关企业家来新县传经送宝,交流培训。期间举办了油茶产业研讨座谈会,吸引了近千名企业代表,打响“茶油之都,中国新县”品牌,提升产业知名度,塑造产业品牌,切实做大做强油茶产业,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节会搭台,政策驱动,新县将小油茶种出“大产业”。
利用机构改革之机,新县设立了正科级的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合并林茶局,仍保留负责油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大力推行油茶种植普惠政策,统筹谋划,全面推进,点“绿”成金,让油茶成为绿水青山结出的“黄金果”。一方面成立县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油茶产业“两园”建设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制定《新县油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纲要》,为油茶产业发展指引道路、明确方向;另一方面,明确“两区两园一龙头”规划布局,在全县规划建设标准化千亩油茶基地6个,重点改造低产油茶园,因地制宜建设“老油茶园核心区”和“新油茶园核心区”,压实责任,将油茶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定期通报,对照目标,严格乡镇奖惩。
机制驱动 企业发力
“之前,家里30余亩油茶林产量不高,每亩仅赚600元左右。后来,我把油茶林流转给合作社,享受分红,除了土地流转收入,每月还有一笔可观的工资收入,一家人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顺利脱贫……”说起油茶,曾经的贫困户熊学兵喜笑颜开。
熊学兵依托的绿达山茶油有限公司,以“公司+油茶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茶林流转、产园改造、种质资源库建设、良种培育、丰产林种植示范、带动就业、技术培训及分红等措施,将10万亩亩产毛油不足5公斤的茶园亩产提高至10公斤至15公斤,并与800多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3000多户群众持续增收,用“羚锐现象、山茶花模式”的产业扶贫模式,一步一步将“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健康野生山茶油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何止如此!为构建油茶种植大格局,该县全力探索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公司、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文旅融合为载体,以机制驱动,探索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企业租赁经营模式,在一些人口少、宜林地面积大的地方,租赁荒山荒地发展油茶万余亩;通过新型合作组织经营模式,在一些发展油茶林积极性高的地方,引导农民成立油茶种植新型合作组织20余家,发展新品种油茶6万余亩,改造老油茶园3万亩;通过大户承包经营模式,推行集约化经营,引导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大户流转油茶林,新造油茶林500亩以上大户12户,200亩至500亩52户,100亩至200亩98户;通过文旅融合模式,坚持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将油茶产业和乡村旅游相融合,投资3000万元建成大别山油茶公园,核心区1000亩,辐射区1.2万亩,打造油茶景观小品132个,实现了与该县“九镇十八湾”文旅战略深度融合的效果。
投入拉动 科技支撑
油茶乃生态造就,产业是后天培育。因地处北纬31度的大别山区,新县有品质优良的天然原生态老油茶林面积约20万亩,所辖206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油茶林。经过多年沉淀和发展,该县拥有了油茶良种定点育苗单位和大别山区最大的茶油加工能力,形成了育苗、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得益于新县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项目扶持、金融支持、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措施,鼓励引导油茶种植基地建设,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在财政补助上,对新造油茶林2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300元,分3年发放,每年补助100元;新造油茶示范林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500元,分3年发放。对连续两年改造低产油茶示范林20亩以上连片老油茶林或新品种油茶示范园100亩以上的,连续两年每年每亩按100元补助。对连续两年抚育改培油茶混交林为纯油茶林50亩以上的,每年每亩按100元补助,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500余万元。在整合注资上,加大林业、国土、财政、交通、水利、扶贫等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尤其是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和欧洲投资银行河南珍惜优质用材林可持续经营项目,两个项目用于发展油茶资金1.4亿元。在立项争资方面,连续6年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油茶产业项目,每年中央财政投入500万元;连续5年实施国家油茶示范林项目,每年财政投入150万元至300万元;帮助油茶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及大户造林累计争取贴息贷款近1.5亿元。2020年争取1.6171万亩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财政投入1132万元;成功争取新县油茶高效技术栽培推广项目,财政投入100万元。在市场融资上,抢抓“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政策机遇,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挂牌融资,羚锐公司实现再融资4.75亿元,绿达山茶油被确定为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安太公司和绿野农特产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2020年与北京优替时代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对接新县山茶油相关事宜,已完成尽职调查。
不仅投入带动,更有科技发力。该县坚持科技“挂帅”,通过抓低改、提产量、升品质,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综合效益。
为做实技术服务,该县加强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等高校院所合作,签订共建协议,合作期限为10年,今年已经开始在该县开展不同品种挂果表现研究。邀请全国知名油茶专家定期举办丰产栽培、低产改造、育苗技术等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同时,成立羚锐油茶研究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科技到户、良种到山、技术到人。
为做好优种选育,该县通过近几年的实地研究,筛选出适合新县的长林系列品种8个。依托国家油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成采穗圃基地300亩、苗木繁育基地100余亩,年可繁育油茶种苗700万株以上,不仅改变了油茶苗木靠外地调运的局面,更有5个豫油茶品种被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优良品种。
为做精产品研发,该县鼓励企业科技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品牌培育,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油茶从礼品向商品转变、从商品向名品转化、从名品向名业转型。目前,全县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安太公司被认定为43个全国油茶重点企业之一;羚锐公司投资2.7亿元,建成年产5000吨生产线,已通过SC认证、美国FDA认证和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远销美国。
为强化产品质量,该县还成立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制定油茶林改造地方标准,建成茶油质量溯源体系,用生态、有机、无公害全面打响了以油茶为代表的大别山北纬31°红色土地绿色产品公共品牌。
茶油飘香 群众受益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今年70多岁的韩光兴曾是新县新集镇冲田洼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今年他家油茶籽就收入1.5万元,每月合作社务工收入几千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位于该镇的裕德农民专业合作社,瞄准油茶资源,2015年至今已流转托管油茶园15000亩,吸引500多位社员参与其中。合作社理事长陈德武高兴地说:“走好油茶产业之路,不仅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合作社也有了更足的信心!”。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油茶树成了脱贫致富“摇钱树”。统计显示,新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151户41782人,其中26.3%贫困家庭在油茶产业链上受益。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将油茶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在贫困村,90%贫困村都有一个以坡改梯方式的新造油茶林。油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通过基地建设,实现基地周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带动4523户增收。同时,通过基地示范带动,不少贫困群众自主种植油茶林或管护好老油茶林,带动3255户发展了产业。
小小油茶果,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通过务工收入,每新造1亩油茶林每年需要4个用工日,10万亩油茶基地每年需40万个用工日,每个用工日80元,每年需支付附近群众3200万元劳务费;通过山场租赁,新造油茶林每亩租赁山场每年10元,周河境内10万亩老油茶林流转绿达合作社每年每亩8元,每年两项累计180万元。
扶贫政策,促生油茶惠及贫困群众。新县专门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验收办法(试行)》,对贫困户每新造1亩油茶林奖补500元,每改造1亩老油茶林奖补300元。政策出台后,带动2100户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累计为贫困户发放油茶产业奖补资金200余万元。
一颗油茶树,开出红城致富花;一粒油茶果,榨出丰收幸福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新县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惠民,全力促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践行“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的重要指示,让油茶花遍地香,逐步实现“小小油茶果,致富千万家”乡村振兴之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