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峰
对广大农民兄弟来讲, 既要“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脑壳子”活起来。正因如此,我市在广大乡村兴建了许多农家书屋,其意就在于通过这些书屋,帮助大家好好“充电”,提升文化素质,信心满满奔小康。
但笔者近日下乡时发现,绝大部分农家书屋由村干部兼管,因村干部忙于工作,造成书屋常是“铁将军”把关,书架、图书灰尘遍布;即使有管理员,但不懂图书管理流程,导致图书分类不清,没有图书明细台账,没有借阅登记卡,图书损毁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更谈不上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振兴乡村必然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在这方面,农家书屋的作用不容忽视,理应得到充分发挥。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牢固树立长远意识,切实搞好配套设施和各项活动的落实,选配责任心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来管理,确保农家书屋的“家门”常开。二是坚持党员活动之家、远程教育室、农家书屋等多家联合,把它们变成新农村建设的“加油站”。三是农家书屋还应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其在政治教育、村民议事、科技培训、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优势,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在此汲取营养、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