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丝语 韩 浩
“拎包入住,一分钱也没掏,而且小区水、电、路、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感谢党和政府让我搬出‘穷窝’,住进‘洋楼’。搬到城里后,我们一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现在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昨日,淮滨县栏杆街道办事处赵楼易地扶贫搬迁安居房里暖意融融,搬迁户刘静笑得合不拢嘴。
刘静原先居住在行洪区两间东倒西歪的土坯房里,整天担惊受怕,没路、没自来水,居住环境恶劣。如今搬到了赵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150平方米明亮的楼房,还搞起了两亩“稻鱼共作”和粉条加工产业,家庭收入也稳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静的受益是该县用足用活宅基地复垦券的一个缩影。
针对农村居民点出现大量废弃、闲置宅基地和脱贫攻坚资金缺口等问题,该县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用土地整治红利助推脱贫攻坚”模式,强力推进“三块地”(城镇建设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农村耕地、农村建设用地)改革,破解了脱贫攻坚工作“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等难题,用足用活宅基地复垦AB券政策,有效保障了财政扶贫资金筹措和脱贫攻坚项目用地,实现了“保障发展、保护红线”双平衡,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
“之前俺刚搬到城里还担心家里的宅基地、耕地撂荒,还是县里考虑周到,动员俺将老家的地流转给本村的合作社,能获得租金和分红,土地承包权不发生改变。俺在城关可以做个小生意,在老家还能拿到地亩补贴和分红,一年收入四五万元不成问题,俺的担忧彻底打消了。这更加坚定了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贫困户张强说。
该县始终把脱贫目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细落实脱贫措施,通过着力盘活‘三块地’,探索利用宅基地复垦AB券交易部分资金,实施产业到户增收项目,采取股份帮扶模式,将资金入股到弱筋小麦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壮大了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科学利用AB券受益资金,统筹安排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整治、水利设施进行完善,达到了项目区村庄“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改变了“望天收”的局面;通过土地整治产生的宅基地复垦券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对全县扶贫项目实行“三保”,即保障项目用地、保障项目资金、保障复垦券再产生,从而有效保障了财政扶贫资金筹措和脱贫攻坚项目用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乡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