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上学、放学家长接送学生,在城乡的中小学校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段路程虽然不是很长,却是一个人从家庭到学校的人生第一步,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段人生旅程,直接影响着人生第一粒扣子扣得正确与否,理应重视。
从家庭到学校的一段路程,看似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却承载着责任与希望,不仅要呵护一颗颗幼小心灵的渐变,而且要培育下一代真善美的品行。在接送的路上,有交通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等社会公德的要求。如果家长接送中不遵守交通规则、开车不礼让行人、不遵守校园管理规定,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到大就容易养成不文明的习惯,会影响人生的成长与进步。
“勿以善小而不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家庭课堂到学校课堂,接送学生的短暂过程既是家长的“实践课”,也是孩子的“临摹课”。家长如果遵守交通秩序谨慎行驶,孩子就能从交警眼中看到社会和谐的阳光;如果接送大军互相礼让避免拥堵,孩子就能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如果家长遵守校规自觉维持秩序,孩子就能读懂老师“三尺讲台育桃李”的辛勤。接送蕴文明,润物细无声。
有播种,就会有收获。家长在接送中能够做文明的践行者、传递者,孩子在成长中也会成为文明的受益者,继而成为接棒者。那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就会发扬光大,惠及全人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