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重阳节之际,在居家,有子女为老人新添秋冬服装、操办家庭聚会;在社区,有工作者为老人组织义务理发;在志愿者服务站,有人踊跃参加服务老人健康进家门活动。耳闻目睹这些,让人感到社会文明程度的悄然提升。
但是,从今年的重阳节到次年的重阳节,老年人同样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不能给老年人有漫长的“留白”,子女之孝、社会之敬,需要重在平时。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在上世纪末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老人发现,多数人有“越老越不中用”的想法,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孤独,哪怕健康快乐的人,晚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慰藉。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者先。”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和美美,才有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的繁荣昌盛。
孝老敬老重在平时,不是说天天如此,而是要保持经常性。随着网络信息化和交通便捷化,天涯海角同在一个“地球村”。作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聊聊天,让老人一吐为快,化解郁闷、烦躁,聊出和谐、愉悦。养老机构、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社会型照料,坚持经常性开展医疗服务、社区护理、文化活动等。这样,让老人平时也感到像节日一样温馨,不是更好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