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讯员 沈立平
“你可别小看这‘小雨伞’一样的羊肚菌呀,它可是致富伞,撑起了贫困老百姓脱贫的蓝天。”昨日,在息县辉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棚里,王德芝欣赏着新出的羊肚菌,既自豪又开心。
王德芝是信阳农林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副院长。32年来,她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还深入到菇农、种植户家中,利用自己专业所长进行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开展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辐射到信阳周边及外地20多个县、30多个乡镇。她每年下乡50多次,累计开展1300多人次技术培训,带动600多户贫困户创业就业。
手机号成了菇农的热线电话
“大棚里的香菇菌棒长得咋样啦?要确保发菌温度和湿度都适宜才行。”10月13日,在办公室里,王德芝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盯着“热火朝天”的手机微信群,不时地打出一段段文字,叮嘱指导农户浇水保湿,剪袋口催菇,剔菇保好苗、调节通风供氧、春季病虫害防治等。
由于无法去现场,她就通过视频连线、拍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菇农们解决难题。也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加王德芝微信咨询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你在微信里搜一下我的手机号,我的微信名叫‘蘑菇达人’。”57岁的王德芝为了能够更直观地通过在线帮助更多的人,还研究了拍视频等小技巧。“相比于现场指导,线上指导也有它的优势,简单的问题好解决,但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无法准确表达菌菇问题的菇农还是得走一趟,他们安心,我才放心。”王德芝说。
今年3月份,信阳疫情一好转,王德芝便风尘仆仆地走村入户,来到她熟悉的塑料大棚里,看到长势良好的菌菇,她才露出了笑脸。
现在,王德芝的手机里微信、QQ技术服务群20多个,涉及600多人。每天视频、语音指导2个多小时,不定时回复消息200多条。晚上睡觉之前再翻翻有没有遗漏的留言咨询,已经成为她每天的必修课。她的手机号,也成了菇农的热线电话。
跟踪服务助农致富增收
信阳市浉河区的信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家军一出生就患有腰椎骨结核,残疾的身体让他不能干重农活,家庭极度贫困。
2004年他成立合作社,开始大面积种植菌菇。“没有技术可不行,前几年干一年赔一年。2009年有幸遇到王老师,她每年上门服务五六次,不仅给合作社技术指导,还给咱们残疾人做培训。”徐家军感激地说。
自2009年以来,王德芝一直定点跟踪服务浉河区信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如今,该合作社已从一开始种植银耳、香菇单一品种扩展到有猕猴桃、板栗等产品项目,产业链不断拉长做大。目前,该合作社吸纳社员300多人,带动5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徐家军因此也被全村称为“种菇能手”。
“第一次见到徐社长我就被他的真诚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他真是身残志坚的模范榜样。” 王德芝说,“村里有12户贫困户,还有50多户残疾人贫困户。拉一个是帮,带一群也是帮。10年来,我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培训2400多人次。”
扶贫先扶志。多年来,王德芝坚持走村下乡宣传国家扶贫政策、推广技术,更新他们的理念,不仅将村子里的能人培养成行家里手,还帮助合作社出谋划策实现产业升级,开发绿色产品、培训新品种、打造特色品牌,做长产业链。
目前,该合作社的蘑菇一年的产量能达到4吨左右,产值超过3万元,贫困户户均保底收入能达到4500元。合作社还将培育的10多个食用菌菌种优良品种在全国10多个省、市推广。
倾心尽力帮助贫困户解难题
“王老师,你看我们今年收购贫困户种植的平菇、香菇养得多好啊,但现在销售不出去了,你能给我们想想办法吗?”信阳市奥吉特食用菌公司的经理井颖给王德芝发来小视频求助。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众多农副产品滞销、积压,蘑菇销售成了难题。王德芝看着鲜嫩的双孢菇,心里也急了起来,想着靠着蘑菇过日子的贫困户,她更坐不住了。
后来,经过王德芝多方联络沟通,信阳西亚和美超市愿意采购这一批香菇、双孢菇,以解燃眉之急。
“可喜的是,因奥吉特食用菌公司提供的蘑菇品相好,口感佳,价格低,目前已经成为超市的定点采购点,每天少则几百单,多则上千单,为贫困户的蘑菇出路铺设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王德芝开心地说。
“好多贫困户成了受益者,他们都纷纷和我要您的联系方式,要亲自打电话向您道谢呢!”事后井颖打来电话激动地说。
“王老师朴实,没有架子,每年光来我们这技术指导就有七八次。我们有什么难题都爱找她帮忙。大家都特别喜欢她!”井颖告诉记者。
多年来,王德芝走村下乡,从省内到省外,从田间到公司,不遗余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助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2019年以来,王德芝指导淮滨县蕈丰食用菌公司及息县辉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产业,在了解企业食用菌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多次到企业现场指导,攻克公司食药用菌栽培中的技术性难题,从而提高菌菇的经济效益,还形成了“高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蕈丰食用菌公司的秀珍菇栽培、辉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羊肚菌栽培,更是当地“产业扶贫”的示范基地,带动了一大批贫困农户走上致富路。
“我们能摘掉贫困帽,银耳的功劳最大。”2019年,王德芝多年指导的信阳市谭家河乡千工堰村,终于“脱贫摘帽”成功,该村因多年种植段木、银耳为支柱产业,在新型扶贫模式的带动下,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老百姓脱贫摘帽也有这小小蘑菇的一份力。我一定要继续做好服务工作,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致富增收。”看着眼前白花花的银耳、整齐的秀珍菇棒,王德芝笑着说,“老百姓脱贫致富,我比什么都高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