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7个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我市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不动摇,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全国同步奔小康,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脱贫攻坚最后阶段,在第7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本报特推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以期进一步激励全市上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 唐 车 崔 阳 童 帅
我市是国家精准扶贫综合改革试点市,是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曾经是全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均为贫困县的省辖市。2013年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920个,贫困户21.7万户,贫困人口78.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88%。2014年至2019年的6年间,累积脱贫80.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019年年底的0.46%;全市8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9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全市未脱贫人口剩余3.3万人。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信阳视察调研,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度、2019年度省级脱贫成效考核我市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9月3日至7日,我市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事后质量抽查。
今年以来,我市上下克服脱贫攻坚任务重等实际困难,在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降低汛情影响的前提下,紧盯“剩余3.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目标,坚持对标看齐,抓好贯彻落实;坚持目标导向,抓好减贫退出;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整改提升;坚持结果导向,抓好工作推进,级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持续打好“四场硬仗”,开展“六大行动”,推进“四项工程”,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我市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战“疫”战贫,决胜全面小康
我市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两场硬仗一起打,坚持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和推动企业复产复工两个重点一起攻。
全力保障就业,全力推进我市就业扶贫工作,确保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基本实现稳定就业。在健康上强化“监测”。对所有外出务工贫困人口进行务工前的健康状况监测,并建立可追溯的劳务健康与流动安全数据平台。在“外联”上优化服务。优先为贫困劳动力办理“两证一书一票”,开通“外出就业人员直通车”、务工专列、务工专机等,点对点派送,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解决外出务工“出行难”问题;与外省开展劳务合作,定向发布用工信息,解决外出务工“求职难”问题;通过驻外党组织、工会、商会和成功人士联系工作岗位,解决外出务工“上岗难”问题。目前,全市已返岗就业贫困人口29.2万人。在“内转”上不断挖潜。加大本地就业岗位开发力度,有序组织“多彩田园”示范基地、扶贫车间开工,确保疫情过后贫困劳动力第一时间就近就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坑塘改造、植树造林以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产生的消毒、搬运、值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户上岗。光伏扶贫预计全年收益3500多万元,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实行二次分配,确保今年80%以上的收益用于公益岗位和支付贫困劳动力劳务费。
推进复产复工。全市所有带贫企业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1家带贫龙头企业由1名处级领导负责,带贫合作社、扶贫车间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负责,督促、帮助带贫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到4月底,全市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已全部复工。
利民增收,增强脱贫后劲
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发挥资源优势,以“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培强了一批特色产业,建成示范基地1952个,累计带动贫困户9.4万户,带动贫困人口30.2万人,带动贫困村860个。
发展茶产业。在今年春茶生产中,支持引导茶企业优先聘用贫困人口参与春茶生产,搞好企业用工信息和贫困劳动力求职信息有效对接,组织息县、淮滨县贫困户女工到产茶县区务工。市、区各拿出2000万元,利用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带动4亿元贷款,支持带贫企业收购鲜叶。优化春茶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在电商平台开展绿茶扶贫专卖。目前,全市茶园面积213.8万亩,产值122亿元,带贫企业和合作社300多家,带动3.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0万人脱贫。
发展油茶产业。创新“林权变股权、补助资金作股金、林农当股东、保底分红、利益共享”运行机制,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全市油茶面积发展到89.6万亩、油茶加工企业20多家,带动贫困人口3.7万人。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光山司马光油茶园考察,肯定了信阳发展油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做法和成果。去冬今春,全市已完成油茶新造林5.44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3万亩的181%;改造低产油茶林0.9万亩。成立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3万吨油茶籽的综合深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
发展“稻渔共作”。“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生态种养模式不断完善,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02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参与稻渔种养贫困户1.3万户,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经营组织1304个,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4个、省级17个。
发展旅游扶贫。依托山、水、茶、林、文等资源禀赋,推进旅游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浉河区、商城县积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 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依托“一红一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老家寒舍、西河水舍、茶园民宿等一批精品民宿和星级民宿。全市旅游扶贫带动224个贫困村、4.9万贫困人口脱贫。
发展电商扶贫。截至9月底,全市电商交易额62.1亿元,其中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46亿元,带动创业就业贫困户175人,开展电商培训1.16万人,其中贫困户353家。各县区建立各类农产品销售专区39个,销售金额4596万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4万人。
推进消费扶贫。印发《信阳市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全市扶贫产品在河南省消费扶贫系统认定并在中国社会扶贫网公布共三批扶贫产品213个,供应商84家。全市培育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扶贫市场198个,今年以来累计销售扶贫产品6.6亿元,认证扶贫产品三品一标120个,开展消费扶贫献爱心行动676次。
推进金融扶贫。截至8月底,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当年新增14245户3.1亿元,新增户贷率6.52%。精准扶贫企业贷款累计投放6.69亿元,带动贫困户6678户。
强化保障,兑现政策红利
“两不愁”问题基本解决,“三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建立健康扶贫“3+2+N”医疗保障模式,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普遍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合规药费平均报销在90%以上。截至9月底,全市未脱贫人口县域内住院平均报销比为94.67%、县域内就诊率为94.65%,全市未脱贫人口大病患者全部得到救治。
坚持疫情防控和辍学防控两手抓,采取装宽带、送设备、送流量等方式,对排查出的1688名线上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确保线上学习“不少一人”,不因学习困难辍学一人。建立健全各学段全覆盖资助体系,控辍保学机制不断完善,没有贫困家庭孩子因贫辍学。截至9月底,春季学期全市共识别建档立卡学生12.45万人,资助26.64万人次,下发资助资金2.16亿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1.68万人,发放贷款金额1.3亿元。
贫困户住房安全评定实现全覆盖。2020年,我市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存量3302户已全部竣工,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专项治理,排查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将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20年就投资2.59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117.4万人。
兜底保障更加坚实。将农村低保标准由4260元提高到4560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确定,由现行的5538元提高到5928元。将贫困户中符合条件的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给予重点保障。截至9月底,全市残疾人两补资金累计发放1.24亿元,惠及两补对象22.1万人次,完成403户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在交通扶贫上,突出抓好通路、通车、通邮等各项工作,全市920个贫困村在交通方面均已达到贫困退出标准,通邮率达100%。在电力设施上,今年计划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4座,目前已全部投运。实施575个配电台区改造工程,目前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电网大力提升供电服务质量,积极落实电费减免各项政策。在文化扶贫上,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经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全部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成果进一步巩固。在网络信息设施上,疫情期间,为保障偏远农村区域的高速通信需求、农村学生的上网课需求,我市全力推进基层网络设施建设。截至9月底,全市新建、扩容光纤宽带覆盖点累计2202个,新增光纤宽带端口约18.1万个。
巩固成果,提升工作质量
把防返贫放在第一位,锁定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强化举措巩固提升。坚持帮扶、政策、项目“三个不变”,做到“四个不摘”,在产业提升、就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群众增收等方面持续加力,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帮扶政策持续不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建立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出台《关于建立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意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持续稳定。加强动态监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其他原因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进行日常监测,全市排查识别脱贫监测户2937户10583人,边缘易致贫户3387户11870人,对他们进行重点帮扶。
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和“两不愁三保障”排查工作。统筹推进,采取“回头看”五看工作法进行入户核查,按时完成脱贫户“回头看”工作和“两不愁三保障”排查工作,实际入村3229个行政村,入户核查建档立卡户23.3万户79.5万人、非建档立卡户核查125.5万户,各县区就核查发现的问题分类建立整改台账,逐项进行整改,截至2019年年底,已经全部整改完毕。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鼓励各县区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途径,逐步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参与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
志智双扶,催生脱贫动能
传播正能量。成立扶志办,扎实推进志智双扶工作。结合文明村镇建设,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卫生清洁户、脱贫致富户等先进典型评选,形成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搭建新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市成立孝善理事会1725个,有171个乡镇2181个村推进孝善敬老活动。推广建立“爱心美德超市”,围绕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政策知晓、内生动力4个方面制定积分兑换办法,变“钱物送上门”为“劳动能挣钱”,促进村民主动参与。制定“以奖代补”政策,根据产业发展、外出务工额度发放奖补资金,激励群众通过双手致富。
培训增技能。实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目前,使用资金2922.4万元,共补助、培训20663人。
营造氛围,凝聚攻坚合力
加大资金投入。筹措资金,持续增加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本级投入较上年只增不减。截至9月底,全市已下达中央、省、市三级扶贫专项资金11.85亿元。同时严格按照纳入涉农统筹整合资金范围资金目录要求,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在“因需而整”的前提下做到“应整尽整”。初步统计,今年全市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将在36亿元以上。加快项目建设实施进度。截至9月底,全市安排扶贫项目1924个,已支付扶贫资金31.6亿元,占已安排扶贫资金规模的86.8%。
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扶持。加大对深度贫困村和脱贫任务重的乡镇脱贫攻坚扶持力度,2019年向全市72个深度贫困村下拨资金1440万元,向全市17个脱贫任务重的乡镇下拨资金1360万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印发《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清单》,对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履行脱贫攻坚责任情况进行查短补弱,共排查出软弱涣散村148个、脱贫攻坚薄弱村23个,目前正在分类整顿提升。开展第一书记轮换,全市共选派1288名第一书记,要求贫困村现任第一书记继续任职到年底,新任第一书记作为工作队员配合开展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贫困村第一书记于农历正月初二到村到岗,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定点帮扶。4个中直、28个省直、130个市直单位、1004家县直单位参与帮扶,38名市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派驻贫困村帮扶干部、工作队员全覆盖。印发《信阳市结对帮扶固始县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信阳市结对帮扶固始县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制定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夯实各相关责任单位的主体责任,扎实推进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固始县2020年高质量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发挥工青妇、社会组织、劳动模范帮扶,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扶贫日”活动,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