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民族的光荣


——大别山抗战综述(下)

□祝 辉 刘 翔

在新四军第五师组建的同时,为了统一边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1941年4月1日,边区第二届军政代表大会在京山向家冲召开。大会选举徐子威为行署主席。边区行署成立后,即根据其组织条例,在全边区设立鄂东、信应、襄西、天汉4个办事处和6个直属县。边区行政公署的成立,标志着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从此,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1942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鉴于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与新四军军部联系困难,向中央提出建议:五师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7月21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从此,新四军第五师就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转战武汉外围敌后。

从1942年5月至12月,五师和边区军民在李先念等人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五师在李先念的指挥下,不仅没有被歼灭,反而在战斗中发展和壮大了自己。截至1942年12月底,五师主力发展到1.2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1.3万余人。新四军第五师也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

1943年2月,豫鄂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在大悟山蒋家楼子召开。根据中央的决定,李先念正式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兼五师师长和政治委员。

蒋家楼子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李先念为首的豫鄂边区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会后,李先念和边区党委组织各级党政军民领导机关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军事建设计划,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使战争动员更有组织上的保证。

到1943年12月,不断发展壮大的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发展到东至皖西宿松、太湖、潜山和赣北的彭泽、瑞昌,西至鄂西的宜昌、荆门、当阳、远安,南至湘北幕阜山麓和洞庭湖畔的石首、公安、华容,北至豫南信阳北部,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的战略区,实现了对华中重镇武汉的战略包围。全边区共有51个县(其中基本区14个县、游击区37个县),总人口由1942年年底的473.5万余人发展到1943年年底的1020万人,并在21个县内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944年7月1日,豫鄂边区党委在大悟山白果树湾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边区工作方针与进军河南敌后问题。

从1944年7月到1945年8月,新四军五师部队进军河南敌后,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不仅歼灭了大量日伪军,解放了千百万河南人民,而且先后建立了汝正确、汝蔡遂、信确、确泌桐、西平、遂平、叶方舞等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东起汝南、上蔡,西至桐柏、方城,南抵信阳,北达漯河,纵横200余里的抗日根据地。同八路军会师豫中后,初步实现中央“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进军河南的部队也由1000多人发展壮大到8000多人,大大加强了党在河南的力量,为收复河南失地,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5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湘鄂赣边区临时区党委和湘鄂赣军区,王首道任书记和政治委员,王震任司令员。至7月,南下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不但击退了日寇不断的“扫荡”,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多次的围攻,而且解放了赣北彭泽以西、湘北岳阳以北、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使湘鄂赣根据地扩大到南北130余公里、东西180余公里,人口200余万。

从1939年年初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7年中,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华中局(前为中原局)、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豫鄂边区党政军民共同努力,创建、巩固、发展了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武装力量,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对日伪军的主要战斗126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对顽军的自卫作战878次,毙伤俘顽军和顽军起义投诚的共3.2万余名。五师在英勇战斗中,伤亡1.3万余人,解放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多万人民,建立8个专区和11个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政权,有力地从战略上配合了八路军、新四军兄弟部队在敌后的抗战,也支援了国民党抗日部队正面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