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硕果累累。清风徐来,田野里翻腾起金黄的稻浪,飘来阵阵稻香,丰收喜悦的日子来到了。
37万红城儿女不会忘记,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田铺大塆,缅怀革命先烈,心系老区发展。
37万红城儿女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的殷殷嘱托:“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殷殷重托,指引航程。
一年来,新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带领红城干群以最美的奋斗姿态跑出了非常之绩,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向红城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建强基促振兴
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共产党员用热血和青春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实现老区振兴的新征途上,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正带领群众奋力奔跑,鲜艳的党旗、党徽分外夺目。
“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面对党员干部谆谆告诫如响鼓重槌,言犹在耳。
航向锚定,千帆尽举。新县牢牢扭住基层党建“牛鼻子”,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以高质量党建凝聚全县合力,助力老区高质量发展。
今年“七一”,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在新县田铺大塆梧桐广场生动开讲,县、乡、村三级近百名党员干部围坐一圈,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分享一年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带来的巨大变化,畅谈田铺大塆美好的发展前景。
“把主题教育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在‘零距离’‘面对面’沟通中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将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成效,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在活动现场,新县县委书记吕旅同“老家寒舍”民宿店主韩光莹交流着发展民宿经济的思路,并随手记下老韩提出的现实难题。
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新县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8个专题20个专项,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党员解难题”等活动,把制约全县发展的障碍、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一个一个掰开揉碎。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先后走访群众5000余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问题1032条次,为群众办理实事1000余件。乡村“三留守”问题的善治善理就是党员干部深入乡村调研的成果之一。
老区振兴,关键在党,核心在人。一年来,新县党员干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汲取成长营养,带领群众在实现“两个更好”征程中加速奔跑。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共产党员直面艰险、勇当先锋,“疫”线上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党员模范。七旬共产党员、退伍老兵杨运先再入抗疫战场,坚守卡口40余天;县医院党员金世宏医生全家总动员、奋战“疫”线;隔离病区内,匡婷、李新华、李正兴、董桂平四位白衣勇士火线入党……一位位党员冲锋在前、直面艰险,筑起抵抗“疫魔”的钢铁防线,坚守“南大门”,实现了疫情防控“低发病、零院感、无死亡、早清零”。
旅游唱响振兴曲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田铺大塆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老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金色阳光下的田铺大塆群山环抱,一排排土坯房错落有致。漫步在古朴素雅的青石板路上,各具特色的创客小店让游客流连忘返。这个“网红小山村”,已成为众多游客乡村游的首选。
“上菜喽!地道的‘新县味’,都尝尝。”“春临农家”的主人许秀清一口土味儿十足的普通话引得远道而来的游客会心一笑,而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更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疫情过后,生意是一天比一天好啦,今年赚得肯定不比去年少!”谈起农家乐经营状况,许秀清满面笑容。
在田铺大塆,火爆的不只是“春临农家”,“老家寒舍”民宿、“匠心工坊”手工艺品店、“不秋草”竹编店等都成了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的村民充分享受到了旅游发展的红利,曾经的破烂山已然成为当地群众的幸福塆。
发展乡村旅游,政策是“稳定阀”。新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等系列文件,设立两个1000万元旅游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将乡村旅游品牌越擦越亮。大别山民宿学院、香山湖水塝院子等116家精品民宿投入运营,国家登山步道联赛、全国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第五届民宿大会等重要节会在新县举行,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红城新县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全国全域旅游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去岁到今昔,老区儿女深情描绘出一幅“红绿金”的动人画卷:“九镇十八湾”建设如火如荼,“百村传承、百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六清十创十覆盖”工程全面铺开,“厕所革命”纵向延伸……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0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带动老区发展、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风鹏正举势如虹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深情厚爱指引航程。
不负殷殷嘱托,唯有砥砺前行。新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年来,新县干群以高质量发展助推全面振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奔跑。
6月5日,加快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在新县召开,明确要求老区在壮大优势产业上下功夫,筑牢振兴发展的根基。
在现场观摩环节,羚锐制药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推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的成功做法,给与会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在创新这一强劲引擎驱动下,公司克服了疫情不利影响,上半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5亿元、营业收入4.64亿元,持续保持全国中药膏剂行业的龙头地位。
不单单是羚锐制药,新县瞄准精密制造、先进传感器、物联网等方向,毅辉智能、骏诚科技、春泉智源、华容电子等高端智能化企业崭露头角。毅辉智能获评“河南省智能制造工厂”,入选河南省第二批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项目,华容电子一期建成投产,春泉智源建成智慧能源体验展示中心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上线红外体温测量门生产线。2019年,全县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1%。
经济航船行稳致远,重大项目是“稳定器”,更是“推进器”。新县开展招商引资、争资争项、重大项目建设“三项竞赛”,老区发展优势深耕厚植,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年度投资超127亿元,新引进落地项目20个,争取上级批复各类项目83个,一批基础重大项目落地开花,成为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助推老区经济振翅翱翔。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2020年,一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在红城大地轰轰烈烈打响,以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在人流密集的新县广场,户外大屏循环播出电视专题节目《局长就是营商环境》,34名局长公开承诺,以担当作为营造尊商重商、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从优化环境到贴心服务,从“局长服务厂长”到“行长对接厂长”……一系列接地气、见实效的改革举措接续推出,换来了市场活力的“乘法”效应。
2019年,新县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10.2%、13.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63亿元,增长9.5%,老区干群以最美的奋斗姿态跑出了非常之绩。
巩固脱贫奔小康
2014年,新县全县贫困人口12308户41829人,贫困发生率达14.9%;2019年年底,全县贫困人口降至317户87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2%……一个个的翔实数据折射出红城脱贫成效。
老有所养、贫有所依、难有所助……在巩固脱贫成果过程中,新县聚焦特殊贫困群体出台精准举措,让理想“桃花源”一步步变为现实。
对家住沙窝镇沙坪村油榨安置点的张峰来说,变化从出行方便开始。20世纪80年代末,张峰北上打工不幸遭遇车祸、腿脚不便,即使搬到新居,一个个台阶也像一座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群众的难处就是我们的责任。为解决张峰家庭难题,政府为他加宽了家庭房门、卫生间门,在卫生间安装了坐便器、扶手和电热水器,厨房改造了低位灶台、低位水池,出入口进行了坡化处理,还为他配备了轮椅、助行器。“现在我可以力所能及地干些家务活,再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废人了,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对张峰来说,无障碍改造改造的不单是家里的设施,更改变了自己对人生态度。
其实,受益的残疾人家庭远不止张峰一家。截至目前,新县全面完成1460户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现所有有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改造全覆盖。不单如此,2019年以来,全县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金1300多万元,惠及7500余人,贫困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达100%,残疾人群体活出了“精气神”,对全面小康有了更多的憧憬。
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新县紧扣“能力培训、孵化创业和带动增收”三大环节,开展“雨露计划”,培训职业教育学子4199人次,他们成为广大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出台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持续开展“红城月嫂”“红城管家”培训。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种植、养殖、旅游服务等11类产业,引导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返乡人员和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创业。
发展击碎贫困枷锁,产业破除贫困坚冰。在泗店乡陆湾村荷花基地中,村支书方贤正在带领乡亲们采摘莲子:“荷花盛开时,许多游客都来游玩拍照,现在,花开完了还有莲子,也能赚不少钱。”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美丽风景”催生的“美丽经济”,正一步步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如今,全县227个“多彩田园”产业扶贫基地、村集体经济、扶贫车间、到户增收合作社星罗棋布,助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激活脱贫动能,32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1321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84.34%的贫困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踏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老区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正奋力书写着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绚丽华章,聚力高质量发展的红城新县,将阔步迈向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