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岁青:坚守为初心
□本报记者 袁 野 文/图
“疫情就是集结号,作为护理人员我责无旁贷。”第二批支援市第五人民医院,市肿瘤医院护士杨岁青坚定地说。
2月17日,杨岁青和同事们进驻市第五人民医院隔离区,承担起新冠肺炎危患者的救治任务。
杨岁青告诉记者,在隔离区内,她主要从事医疗护理、抽血气、送餐、高流量吸氧,发口服药,做雾化,按时输液,测体温及脉搏等工作。她每天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工作超过10个小时以上,期间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甚至不能上厕所……
“防护服、护目镜密不透气,口罩勒红了脸颊, 汗水浸透了衣背。因隔离区的患者有的脾气非常暴躁、有的意志比较消沉,除每天给患者治疗躯体疾病外还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杨岁青说。
杨岁青说:“医院里的危重患者多,有不少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擦洗,都由护士帮助完成。”
“回头看看病区内来自不同单位的医务人员,依然在忙忙碌碌,没有一个放弃、退缩,又让我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自豪。只要疫情不结束,我们就会一直在这里坚守下去。”杨岁青说。
由于在工作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杨岁青荣获了“全市优秀护士”荣誉称号。杨岁青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继续为护理事业贡献力量。”
董皞:冲锋在“疫”线
□本报记者 李 凯 文/图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无论是在卡口检测点,还是在村庄隔离人员家中,用行动承担起一名党员的责任,践行着一位医者的本色。他就是平桥区长台关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董皞。
“作为基层卫生健康部门,我们全体医务人员必须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医生,我一定会为大家树立榜样,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董皞说。
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作为乡镇卫生院,担负着疫情随访、上报、隔离观察人员等繁杂的工作任务,从每天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发放中药配方饮片,到半夜接听电话咨询,帮助协调上级医院专家会诊,从为返乡人员送蔬菜、鸡蛋等生活用品,到帮困难群众出售农产品,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感激。50天来,他吃住在单位,没有回过一次家。
作为医院的领头人,董皞时时刻刻冲锋在前,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他时刻保持着工作的激情和饱满的战斗力,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光荣责任与使命担当。
吕晶晶:“90后”不落后
□本报记者 李 凯 文/图
2020年的春节,对于国人而言,是难忘而深刻的。然而,万千的身影里,曾经被长辈误解为“佛系的90后”“垮掉的一代”“初老的中年人”——“90后”,已经开始接过大旗,成为战“疫”一线主力军。
从1月22日接到防疫任务起,包括“90后”医生吕晶晶在内的平桥区洋河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便开始了卡点执勤、医院护理、夜间值班、入户排查、入户随访、隔离点护理、医院调动……除夕夜里泡面就是他们的年夜饭。
疫情期间,吕晶晶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正是一个个像吕晶晶一样“狠心”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人员,全力奋战在战“疫”一线,用自己生命为百姓保障安全,构筑起了疫病防控的钢铁长城。
“要用行动诠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我希望每一位病人都得到准确的筛查、及时地治疗,为守护生命筑牢第一道防线,做抗击疫情、冲锋在前的最美逆行者。”吕晶晶说。
李德:传技更传德
□本报记者 袁 野 文/图
“父亲早期从事防疫工作,也曾在数十年前抗疟疾诊疗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一辈子奉献在医疗事业上,是我学习的榜样!”
今年31岁的李德是息县中心医院团支部书记,出生在医学世家。父亲李重阳,今年82岁,长期从事中医治疗工作,是县里有名的老中医。
李德是息县第二人民医院ICU病区核心医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积极请战,冲锋在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接力传承父辈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2月18日,李德作为带队的息县第二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医疗小组组长,奔赴疑似病例集中收治点夏庄分院开展工作。
为了更严谨、科学地判断病人病情及收住院标准,李德挺住压力带领大家迅速学习诊疗方案,牢固掌握判断标准,确保筛查工作无遗漏。在隔离病区的15天,李德和他的战友们平均每天要完成近100人的筛查工作,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来不及吃午饭,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