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向 炜 马依钒)9月3日,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日上午,位于商城县伏山乡七里山村的抗日英雄赵崇德墓前,数百名干部群众列队肃立,垂首默哀,公祭英烈,传承弘扬抗战精神。
祭奠人员来自豫晋皖三省,有商城县伏山乡近百名党员干部,有周边村镇数百名群众,有早已落户在安徽省金寨县的英烈后人,还有远道而来的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干部群众代表。
今年端午节过后,在夜袭阳明堡战斗中牺牲的抗日英雄赵崇德魂归故里,遗骸被从山西接回,安葬在商城县金刚台脚下。时隔83年,跨越千余里,牺牲在太行山的赵崇德重回家乡大别山。
赵崇德原名赵开奎,商城县伏山乡七里山村人,商城起义后参加革命,转战大别山区多地,参加长征,屡立战功。全面抗战爆发后,赵崇德任整编后的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三营营长。1937年10月19日夜,赵崇德奉命率队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敌机24架,在掩护战友撤退时中弹牺牲,部队将其安葬在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刘家庄村。彭德怀元帅称赞他“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2014年9月1日,赵崇德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应商城县伏山乡政府的邀请,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的干部群众代表不远千里,来到英烈家乡,参加祭奠活动。9月3日一大早,赵崇德的后人早早地聚在伏山乡七里山村,拉起“欢迎山西刘家庄亲人”的条幅,迎接山西“亲人”。赵崇德牺牲后被埋葬在苏龙口镇刘家庄村,83年来,村民王青福一家三代接力为抗日英雄赵崇德守墓。英烈后人视王青福为亲人,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们首次见面,握着的手不愿松,滚烫的泪往外涌,掏心的话说不完。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8月21日,本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夜老虎”回乡记》,记者历时半个月,寻访晋豫皖三省多地,对抗战英烈赵崇德事迹进行专题报道。该篇报道用饱含乡音乡情乡愁的笔触,以夜袭→寻访→传承展开,深入现场触摸抗战历史,采集细节还原本真,精心构思讲述英烈赵崇德的故事,以笔为器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
目前,河南省商城县伏山乡与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达成了共建红色友好乡镇的协议,七里山村与刘家庄村也将共建红色友好村,豫晋两地携手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弘扬抗战精神。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