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健康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致敬,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我市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受奖者集锦(二)

□本报记者 袁 野

韩文杰:敢作人杰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要把工作尽力做好,不仅要有专业医疗技术,更要用心诊治,视患者如朋友、亲人。”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韩文杰说。

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症多、猝死发生率高,医生面对一系列并发症,需要在复杂的病情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韩文杰怀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为患者解决病痛的责任与担当,在医生这个工作岗位上勤奋敬业、刻苦学习,从一名普通医生逐渐成长为该科技术骨干、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

为了更好地判定病情,韩文杰会结合实验室的检查,查看患者临床的心电图及其他影像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对病情做出评估和正确诊断,使患者用最少的花费获得最大的获益。

为避免耽误患者病情,工作37年来,他除了外出学习,平时都是早出晚归,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加班加点。

韩文杰告诉记者,我既要干好临床工作,又要努力学习,把我这些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传授给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近年来,国家实行分级诊疗,要求90%的患者在县级医院就医,这就对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五大中心”建设,旨在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其中,在医院胸痛中心创建过程中,韩文杰被医院任命为胸痛中心联络员,带领团队下乡义诊、培训演练、健康宣教,为该院高危胸痛疾病的规范诊治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袁柱:中流砥柱

□本报记者 李 凯

2020年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千千万万国人的春节步伐。

1月22日,信钢医院迅速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该院肾内科主任袁柱作为防控专家组成员之一,开始了他吃住在医院、不能和家人见面的抗疫日子。

“疫情之初,大家对新冠肺炎认识有限,感到恐惧也是人之常情。”袁柱对记者说,作为常年在血液净化领域工作的医生,他有着十几年的临床工作经验,防控知识相对是较好的,而且年富力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担起这个责任。

2月20日,带着医生的这份使命和责任,也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担忧,他走进了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开始了对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工作。

袁柱的父亲也在医院上班,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一直坚守在医院大门口卡点岗位,协助测量体温等。提起儿子,他激动地说:“他是好样的,我为他感到骄傲!”

“作为一名医生,我无怨无悔投入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作为一名党员,我将继续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采访中,袁柱坚定地对记者说。

姜浩:浩气英风

□本报记者 李 凯

“2003年‘非典’来袭时,我还是个孩子。那时我是被他人保护的人。现在换我来保护他人。”市肿瘤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姜浩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支援隔离病区,在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一切都值得!

在疫情防控期间,姜浩俨然成为一名“多面手”,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与患者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甚至担任他们的“心理医生”。

“隔离人员的情绪容易波动,时间一长,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不耐烦、焦灼与忧虑。”姜浩表示。因此,他会对隔离人员的情绪进行安抚,并不断地鼓励他们。

为增强患者自信心,姜浩常常通过手机视频的方式,加强隔离病房内外的沟通,注重心理疏导及治疗。给患者加油鼓劲,让患者学会释放自己的害怕和恐惧,鼓励患者“每天多笑一笑”,告诉患者他并不孤单,随时分享治疗进展,用眼睛传递爱心和信心,用手心传递力量和温暖,告诉患者,医护和他们在一起,是一起并肩努力对抗病毒的战友。

疫情发生以后,姜浩虽然也有过紧张害怕,但作为一名医生的他还是主动请缨去感染科隔离病房,率先在请战书上按下了手印。

“这是一个医生的责任和职责所在,进入隔离病房后会尽自己全力,保护人民的健康。”姜浩说。

杨国联:杨树风格

□本报记者 袁 野

“病人的利益无小事。”这是市第四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杨国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31年的杨国联,1989年从新乡医学院毕业,在从医的30年里,杨国联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近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杨国联告诉记者,由于工作的种种原因,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没有去灾区一线,感到很遗憾。今年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请缨冲到第一线参加疫情防治工作。

“看到病人康复出院,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杨国联说。渐渐地,找他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南阳、驻马店、桐柏以及周边县区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为了更好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从1997年到2009年之间,杨国联分别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微创中心、上海交大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尽管日常工作繁忙,但每天坚持查房、手术、阅读专科杂志和了解最新的信息应用用于临床。

杨国联说,今后准备在工作中开展省级以上的高难度手术,让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省级以上的医院救治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家乡的群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