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稳
《历书》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即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了。 老话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下午立了秋,热死老丫头;晚上立了秋,热死老黄牛。”虽然“立了秋”,但人们的感官变化并不大,夏伏的暑气并未随着立秋的到来而马上散去。“秋老虎”的余威有时更胜于暑热。然而大自然的变化就是那么神奇,无论“秋老虎”怎样发威,也挡不住“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脚步。“立秋一日,水冷三分”,在高歌猛进中昂首阔步的夏天,也懂得适时放慢自己的脚步,停一停,想一想,沉淀一下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再将一个成熟的秋天送回到我们的眼前。 秋天的华夏大地简直就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高粱火红,稻谷金黄,棉花雪白,空气里飘散着各种鲜果香甜的味道,田野里到处都回响着农人们喜庆丰收的欢声笑语。农谚曰:“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结籽。”这时的农活秋收秋种,有如三夏时节一样紧张而繁忙。“立秋大忙,绣女下床”,成天在家忙着织布绣花的大姑娘小媳妇也要来到田间地头帮忙割打收藏,收获着大自然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秋风一起,熬过漫长苦夏的人们,食欲渐增,胃口大开。面对佳肴,大开吃戒,以补偿伏夏饮食清淡、营养流失的损失,而食补的方式就是“贴秋膘”。在秋天的众多的习俗中,最有意味的就是“七夕乞巧”了。唐人林杰有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进红丝几万条。”白天酷热,夜凉如水,秋夜乘凉,恰逢七夕,看着天上的牛郎织女在银河鹊桥相会,温馨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位有情人。 艰苦的生活,让贫寒的人家度日如年,“扯东漏掩西窟”,小之东挪西借,大之债台高筑。他们把偿还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丰收的秋天,这就是“秋后算账”的本义。 这种生活的滋味,在我小时就对秋天记忆深刻。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的生产队实行工分制,我们兄弟多,秋后分得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一日两餐是常有之事。父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只好去学做豆腐以维持生计。常言道:“世上只有三样苦,撑船打鱼磨豆腐”。父母亲为此受尽了委屈吃尽了苦,年仅十六岁的大哥也被送去当了兵,一则保家卫国,军属光荣,二则当兵有饭吃,不会饿肚子。有一个当兵的大哥,我们真的很幸福。每年秋天或春节大哥回乡探亲,总是提前预留下返回部队的火车票钱,身上无论余下多少都交给父母亲,有时看见家里来了要账的人,争气又好面子的大哥只好把返程的车票钱也拿出来还账了,然后又找别人借钱买票,待返回部队发了津贴后再寄还给人家。经历部队新思想的熏陶和磨炼,文化水平不高的大哥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成长起来,同时也认识到了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常把这种精神的食粮也迫不及待地分享给我们。豁达乐观的父母亲也总是能看到未来的希望:“人无穷根儿,也无富杪儿,人穷志不能穷!”母亲先于父亲两年,在一个秋天离开了我们。父母亲先后走了,带着他们的苦难和希望。绵绵的心痛和无尽的思念,也是一种前行的动力吧,双亲的嘱托和希望将伴着我们一直走下去,从春走到秋,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时至今日,大哥大嫂已年近古稀,还在为我们操心,并时常念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秋天是我挥之不去忘却不了思念的秋天,秋天也是我抹去泪水重新迈步走向远方的秋天。 心上有秋即为愁。秋季万木凋零,随处可见的萧色冷清,加上“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天气,很容易让人触景生情,生出凄凉忧伤之感。那么,怎样才能调节好我们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呢?《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谚语说:“立了秋,把扇丢”“一场秋雨一场寒”,季节转换,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春捂秋冻”也是预防感冒,增强体质的一种日常养生法。当然,立秋时节还处于三伏中的末伏,养生尚宜护阳养心防暑湿为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读过刘禹锡的这首诗,我才知道秋天不仅仅有愁有思有悲有忧,秋天如同春天一样也是一个让人激情四溢,血脉贲张的秋天。人生若如四季轮回,秋天恰似人到中年。不要在意逝去的,更不要去苛求未来的,一切都会变得云淡风轻。虽然已不再是青春时的豪情万丈,但生活的信念还在,生命的车轮依旧要前行! 秋水无尘,秋云无心。跟着心灵去旅行,看层林尽染,万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