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靖
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的《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三年行动方案》(下称《三年行动方案》)中,就“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细化更多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表,确保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逐条对接、逐件落实。
行动目标之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突出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重点任务之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精准扶贫实效,实现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这些备受关注的政策带来哪些利好?《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中如何精准锁定重点难点?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业界相关专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深度解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积极争取对未脱贫人口超过5000人的固始县、淮滨县重点帮扶,推动其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加强贫困群众就业培训,按规定给予生活费、住宿费等补贴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园区、项目),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综合改革试点市,信阳是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是全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均为贫困县的省辖市。截至2019年底,全市8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9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0.88%降至2019年底的0.46%。
目前,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3万人,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如何完成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是《三年行动方案》聚焦的一个重点。
《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指出,积极争取对未脱贫人口超过5000人的固始县、淮滨县重点帮扶,推动其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具体措施上,要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切实抓好“三个落实”。
“措施更细化更量化。”在市扶贫办副主任谢文龙看来,《三年行动方案》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既解决当前问题,又着力固本培元,能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老区信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信阳是人力资源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有着独特的“民智”优势。近年来,信阳出台了支持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从财政、金融、税费、用地等多方面进行支持。通过打“乡情牌”“乡愁牌”,已累计吸引14.2万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各类经营主体9.6万个,带动就业92万人,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脱贫、以脱贫助振兴的良好局面。
为放大优势效应,《三年行动方案》聚焦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给出一揽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加强贫困群众就业的政策措施。
“分类施策指导,因地制宜推动。”市务工办劳务输出中心主任刘泽认为,返乡创业的主阵地在县区,《三年行动方案》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统筹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推进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园区、项目),提出三年完成目标,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全市构建“一县一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格局,形成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
目前,光山、新县、息县、固始等县区已成功创建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占全省创建示范县总数的十分之一。“按照安排部署,我市制定了有关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实施办法和措施,计划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再评选一批返乡创业示范乡镇(园区、项目),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刘泽说。
加强贫困群众就业培训,围绕就业促脱贫,能有效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三年行动方案》指出要多渠道宣传扶贫培训政策,加强与扶贫部门信息对接,深入乡村动态摸排贫困劳动力,做到应培训尽培训;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培训一批上岗一批;加大对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补贴发放督导力度,做到应发尽发。
“稳脱贫就要稳就业。”在市务工办副主任易援民看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虽丰富,但调查发现,在家劳动力女性多、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稳定脱贫成果。精准掌握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就业状况,以及培训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提供技能培训,与重点企业实现就业对接服务,是当前聚焦的重点和难点。
今年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市就近就业需求增大。最近,市人社部门正在针对农村新生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培训质量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下一步要加强对原有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全力做好资金保障,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的精准性。”易援民说。
提升精准扶贫实效
◆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关心关爱老红军、烈军属、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和老党员,争取省级财政对生活补助资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的支持
◆加快革命老区光荣院改造提升
精准防返贫,才能真脱贫。在全市现有贫困人口中,有83.3%的人是因病因残致贫,有92.6%的是低保和特困供养的人员,半劳动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占70.8%。这些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很难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脱贫的也极易出现返贫。
为此,《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在具体措施上,积极承接中央、省防止返贫各项措施,出台我市相应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相关政策。
“分类帮扶,精准施策。”市扶贫办副主任谢文龙告诉记者,一方面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检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加强检测预警;另一方面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实现农村低保‘提标扩面’,确保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当年脱贫线。
为扎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我市下发《关于开展防贫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提供防返贫保障,防止已脱贫户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目前,商城、罗山、淮滨等县区已积极开展“防贫保险”。其中,商城从2019年11月正式实施“防贫保险”,截至目前已完成赔付24例,赔付金额42.5万元,35例预赔付金额74万元左右,成为有效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发生的新途径。
关心关爱老红军、烈军属、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和老党员,是《三年行动方案》的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另一个重点。信阳是革命老区,也是优抚大市,现有重点优抚对象5万人,其中红军失散人员40人、烈军属1300余人、在乡复员军人1100余人。
“重点优抚对象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市作为革命老区独有的政治资源、红色资源,理应得到更多的关心关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科负责人乔志辉认为,《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关心关爱老红军、烈军属、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生活补助资金、医疗保障经费补助力度十分必要。
近年来,信阳以光荣院为依托,分期分批对空巢、留守、高龄优抚对象进行了短期疗养,按照活动休憩与养生相结合,旅游参观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形成了休养期间既有健康体验、健康讲座,又有政策解读、答疑解惑、红色教育、主题教育报告等特色。罗山县光荣院被命名为“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鲜明。”乔志辉说,《三年行动方案》针对当前市光荣院建设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小、保障差、标准低等问题,提出要加快革命老区光荣院改造提升,明确了罗山、商城、淮滨、光山、新县、潢川各地的行动举措和具体目标,更加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军人、学习军人、关爱军人的良好氛围。
接续推进减贫工作
◆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对接革命老区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上先行先试的有关政策
今年既是实现“两个更好”的开局之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信阳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
如何减贫?《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在具体措施上,制定出台脱贫攻坚过渡期政策,研究出台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出台《关于建立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意见》,稳定脱贫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帮扶、政策、项目“三个不变”,持续强化保障,兑现政策红利。在产业提升、就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群众增收等方面持续加力,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帮扶政策持续不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没有脱贫攻坚,就谈不上乡村振兴。近年来,我立足实际,积极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机制,在如何“稳得住、跟上步、能致富、可持续”问题上不断创新。坚持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与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在新县西河村,当地成立了农耕园农民合作社,贫困农户以旧房、旧院入股,由合作社进行保护性改造后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使101户农民走上稳定增收之路。借助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平桥区郝堂村以生态建设为抓手打造美丽乡村,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扒房”,保护乡村原貌。如今,山清水秀的郝堂村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带动村民致富,大批青年返乡干事创业。
为进一步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出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关措施和政策;将平桥、新县、罗山县纳入乡村振兴试点县,为全市积累经验,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目前政策支持不断加大,项目争取更加积极。”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进一步鼓励各县区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途径,逐步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参与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进一步探索一条具有信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