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三无小区”蝶变幸福家园


——从周家山社区看浉河区金牛山街道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常 征

通讯员 胡 森 黄忠斌

今年以来,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周家山社区强化党建引领,汇集多方力量,集中开展“三无小区”治理,铺设沥青路面万余平方米,维修排水沟近千米,修砌花坛105处,安装充电装置80套,划设停车位478个,23个“三无小区”电子监控全覆盖……可谓是老旧小区“逆生长”,“城中村”俨然幸福家园。

8月初,走进周家山社区,整洁的道路、美观的墙绘、归拢齐整的管线、绿草如茵的花坛,特别是几个小区入口处的“红色港湾”4个鲜红大字令人眼前一亮,那正是建在小区的功能型党支部阵地。三五个居民坐在门口喝茶聊天,几位大妈带着孙子在大院散步……整个社区井然有序,温馨而和谐。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这一切与一个自建房多、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无人管理小区多的“城中村”联系在一起。“原来,小区风吹垃圾满天飞,社会车辆随便进,偷盗现象经常发生,一到晚上,在附近大排档吃饭的人就把这儿当厕所……现在有门卫了,有人打扫卫生了,有电子监控了,又安全又卫生啦。”谈及居民小区的嬗变,在周家山新村住了20多年的王阿姨十分欣慰。居民李师傅也称:“你看,我们现在就像生活在花园里,在羊山买的新房子也不想搬了!”

党组织建在小区,治理有了“主心骨”

长期以来,“三无小区”缺乏有效组织,是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难点与痛点。周家山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祥银介绍,“目前,我们社区组建了4个小区党支部,17个楼栋党小组,在他们的组织下,成立了23个小区自管会和业主委员会。‘三无小区’变化这么大,关键就在于街道党工委的指导和社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

党组织如同火车头,凝聚起了党心民心。在周家山社区,小区治理难题一一破解。

和馨佳苑是开发商在没有任何资质的情况下,将房屋售卖后消失无踪的“三无小区”,居民构成复杂,大多是近郊乡镇、附近县区的“外来户”,有收废品的、个体小商贩……多年来,私搭乱建、环境脏乱、无人管理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居民。去年,小区推选3名住户组成了自管会,但因各自忙于工作,除了传达一些社区常规工作通知外,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今年7月,社区指导小区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冯鑫上任之初就在小区微信群里表态:“我们党支部既然成立了,就得给居民办实事儿、办好事儿。”为了尽快改变小区“脏、乱、差”面貌,他和另2名党员逐户征求小区改造升级和日常管理意见建议。有人反对,他们也不烦恼,一次次、一遍遍反复地做居民的思想工作。

“没成立小区党支部前,大家不知道我们是党员,现在党徽一戴,感觉就不一样,不仅有大家的监督,对自己也是个提醒。”老党员冯杰主动佩戴党徽,亮出身份,居民需要维修水、电、气,总是随叫随到。在党组织和党员带动下,过去连每户每月2元的路灯电费都没有人缴,在这次楼院改造升级中,小区居民踊跃自发筹集资金,你家100元,我家200元……短短2小时就筹集2900元,“红色能量”在小区迸发了。

同样的华丽转变也在相距不远的和平小区上演。此前,一直坚持义务“管理”小区的老党员、退役军人倪天福感慨道:“有了党支部,心里就有了依靠,不再是一个人战斗,工作也轻松了!”面对小区旧车棚改造,有居民不让拆除自己搭的棚、接的线,工程一时受阻。作为小区功能型党支部书记和业主委员会推选中全票当选的“双料冠军”,倪天福在小区群里给大家普及了旧车棚的火灾风险,又挨家挨户上门做持反对意见居民的思想工作……意见最大的居民也服了气,提起老倪都竖起大拇指。

在小区党支部的带动下,党员群众行动起来了,竞相为小区治理增砖添瓦。有的把楼道墙面粉白,有的将楼梯台阶刷漆,有的把自家孩子的画作贴在楼道里。前一阵小区准备安装摄像头时,老党员叶先启带头捐了1000元。“这在以往,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赵祥银透露。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更是千家万户的民心桥。周家山社区坚持基层治理拓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基层治理问题发生在哪里,党组织工作重心就转移到哪里。党组织成为社区居民的“主心骨”,基层社会治理打开了新局面。

服务到群众心坎,治理有了温度

居民有所求,党组织有所应。在服务居民上,周家山社区党支部和各小区功能型党支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快速发展的网络互联、新型媒体等行业,为广大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社区上空的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等行业专网线缆越搭越多,纵横交错,相互缠绕,织成一张张巨大的“蜘蛛网”,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一度成为小区居民的一大“心事”,也是社区治理的一大“心病”。

社区抓住“宜居示范居住区”建设机遇,统一改造沿路及各小区线路,该剪除的剪除、该捆扎的捆扎、该入地的入地……清理“蜘蛛网”近4吨,重新规范架设“空中线路”4000米。谈及往年,社区一街的张大爷曾十分担心,“一出楼道口,头顶上就是乱七八糟的管线,总觉得不踏实!”居民胡大妈也赞道,“以前,下雨天,走在电线网底下,可吓人了;现在好了,安全了,放心了!”

和平小区自来水管网年久老化失修,跑漏严重,小区20多户居民每月要分摊4000多元的“天价”水费,用上稳定、便宜的自来水一直是居民们期盼的事。入住之初,小区党支部书记倪天福了解到大家的想法后,当即着手解决这一难题。于是,一找社区,二找街道,三找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四找供水集团公司……不厌其烦地和相关部门一笔笔算清每月水费。随后,社区召开小区居民议事会,采取居民和社区共同承担的方式,重新铺设网管,为每户更换智能水表,水费从4000多元“瘦身”到了600多元,“天价”水从此成为历史。

汪志发小区位于社区“腹地”,空巢老人多,买菜、看病、出门等日常生活多有不便。社区党支部协同小区自管会,认真摸排小区居民需求,建立需求清单,“按单索骥”,主动联系了辖区商户,先后与万顺叫车、三吉堂、吕献民理发店等签订服务协议,为居民日常生活、居家出行广开“绿灯”。

“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居民的一条条需求得到了满足,小区的一件件实事得到了落实,党建成效转化成了广大居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强大动力,实现了基层治理与群众需求的同频共振,让小区治理更加富有人情味了。

群众广泛参与,治理有了动力源

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只有居民的广泛参与,才能为社区治理提供不竭的动力。

为了有效激活居民自治的“动能”,社区党支部“频频出招”——成立自管会的小区,优先申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看到别的小区自我管理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居民纷纷向社区党支部表达成立自管会的愿望。“只要是想搞,只要是为群众办事,我们都大力支持!”赵祥银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和谐小区,长期存在水压低、楼顶漏水、下水道堵塞等问题。今年,小区启动了改造项目,虽然部分居民赞成支持,但仍有过半居民反对拆除私搭乱建的旧车棚、小菜园、小仓库等。自管会成员由易到难,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30多处小区违建一举拆除。小区自管会负责人申春梅说:“我60多岁了,在小区住了30年,小区是咱的家,自己管最合适,不能总是坐等政府为我们操心!”

周家山新村系社区最大的小区,186户居民长期为小区安保、清洁等问题头痛。

在功能型党支部引领下,小区成立自管会,每户居民每月交20元的管理费,设置门岗,明确保洁,安装监控,每月在小区微信群里公开账目,节约的资金全部用于小区建设、服务居民。自管会主任王军锋说:“我们小区党员积极性很高,经常开展义务劳动,大家都说自己的家自己要管,同时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在党员带动下,参与小区志愿活动的居民也越来越多。

自管会组建起来还不够,居民自治“小机构”也生机勃勃。在社区党支部引领下,60岁的退休民警牛华明等5名声望高的党员组建了社区矛盾调解理事会。近年来,理事会共化解各类社会矛盾30余起,接受法律咨询20余次,为居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110”。

凝聚起新时代城市社会基层治理的最大力量,就得像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周家山社区这样,善于组织群众、善于凝聚群众,才能真正实现小区从乱到治、由治到顺,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