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晶晶
“什么是好电影?形式上包括精湛娴熟的视听语言、生动新颖的故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等,内容上包括韵味深长的艺术美感、复杂幽微的人性深度等,具有高度的生活真实感和人性真实性。一部好电影就是这样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的有机结合。”
以研究影视艺术和文艺学为方向的周强博士这样看待电影。他现任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生导师。
“做研究,格局高才能有所收获。”周强说。2017年9月,他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学期间,他作了以“《芳华》之‘芳华’——关于电影《芳华》的审美文化解读”为主题的公开讲座,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这次访学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格局,促使我深入思考学术研究的意义,就是理论研究要与当下的社会实践深入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周强举例说,“比如探讨信阳的影视产业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我认为可以挖掘本地特色,讲好‘红’‘绿’两个故事。‘红’就是经典的革命故事。‘绿’包含茶文化的故事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的充满活力的创业故事。这些在改革的春天萌生的‘绿’色故事,恰恰是当前信阳的影视创作应该大力表现但又十分缺乏的。而如何把信阳人改革创业的故事与革命故事、茶的故事进行有机串联和巧妙融合,应该成为今后信阳影视创作聚力而为的重要方向。因为这个方向立足当下,讲述现实,又在现实表达中牵引出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
周强的研究理念也体现在他指导硕士生的学业发展中。“我们学院目前培养的是专业硕士,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就是要做出有影响力的艺术实践作品。”他说,“要求什么我们就要达成什么,这其中还要因材施教。好的作品有技术要求也有美的要求,学生哪方面有欠缺就补齐哪方面。从实践技能训练到艺术审美修养,做到技艺合一、全面发展,是我培养研究生的统一标准。”
多年来,周强笔耕不辍,先后在《文艺报》《中国图书评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电影评介》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审美”之变——新时期文化语境中的审美问题研究》,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省社会科学普及作品一等奖。对这些成绩,周强看得很淡。他说:“以后我会更多关注影视产业的新变化,多出成果,也希望能为信阳影视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