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黄琪龙: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


□本报记者 马迎春

近日,在河南省“最美职工”评选中,我市黄琪龙榜上有名。昨晚7时许,记者采访黄琪龙时,他刚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归家途中接到居民的水电维修求助电话,他顾不上吃饭第一时间赶到居民家中。

黄琪龙告诉记者:“夏季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是居民用水用电高峰期,晚上八九点才回家吃饭是常有的事。”

记者看到,黄琪龙的双手粗糙且布满伤痕。“左手是2012年救火时烧伤的,这几道口子是修水管时不小心割伤的……”黄琪龙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46岁的黄琪龙是市财政局后勤水电维修工、信阳市公益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家住浉河区民权街道白果树社区,辖区居民6000名左右。他被辖区居民称为“居民的贴心人”“社区的好帮手”“助人为乐的好典范”。

20多年来,他获得殊荣不断:“最美信阳人”“信阳市第二届敬老之星”“河南省学习雷锋岗位标兵”“信阳市十大孝心人物”“河南省最美职工”等。2018年,黄琪龙家庭获得“河南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

黄琪龙的家庭并不富裕,从2012年至今,他们一家四口一直居住在市财政干部学校院内一个由澡堂改造的房屋里,家具、家电都是从旧货市场、废品回收站等地淘来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全家只靠他一个人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提起黄琪龙,社区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他无私地帮助需要帮助的社区居民,尤其是对于孤寡和残疾老人,他从来不收维修费,材料费也是自掏腰包。这样一做就20余年。

“为何能坚持这么多年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黄琪龙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9年的一天,黄琪龙接到单位电话:单位的水龙头出现问题亟待维修。黄琪龙第一时间赶到小卖铺购买维修材料。此时,他见到一位老人手里拿着买来的灯泡着急地说:“我不会安装,这可咋办?”看到这种情况,黄琪龙轻声细语地和老人说:“您把家里的地址和我说一下,我把单位的水龙头维修好后去给您安装灯泡。”老人十分感激地说:“太感谢了,那我在家等你。”

维修完单位的水龙头,黄琪龙就匆匆地往老人家赶。安装好灯泡后,老人掏出裹在旧手绢里的零钱,从中拿出最大面值的一张5元的,颤巍巍地递给黄琪龙。看到这样的场景,黄琪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拿出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笑着和老人说:“不需要钱的。我把我的手机号写在这上面,以后不管什么时候有需要,尽管联系我。”

“这个事情让我感触很深,这些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太需要照顾了,我怎忍心要他们的钱呢!之后每一次遇到这样的老人,我都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老人家的日历或电表箱上,以便于他们随时联系我。”黄琪龙说。

“有时正吃饭,接到电话他立马放下碗赶过去。深更半夜,睡得正熟,电话一响,他拎着工具包就出了门……”提起丈夫,黄琪龙的妻子丁玲说,“他是24小时待命还倒贴钱,尤其是对孤寡老人和残疾老人。老人们确实很不容易,我们全家都很支持他这么做。”

该社区居民徐根兰说:“小黄真是比亲人还亲。平时随叫随到,夜里水管出现问题,我半夜给他打电话,他连夜赶过来。他是我们这些社区老人的贴心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好人呀!”

黄琪龙告诉记者:“为了节省维修费用,每个星期我都会去废品回收站两三次,拆卸一些废旧电器的零部件,收集起来,以供老人维修电器、水管时使用。”

多年来,黄琪龙为辖区内居民服务千余次。在他的带动下,社区的志愿者越来越多。

丁玲说:“一直以来,我们全家不仅在思想上支持他做志愿服务,同时我和儿女们也是信阳市公益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每逢周末,我们全家经常一起出门做志愿服务。这样的生活既充实又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今后,我将一直做下去,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采访最后,黄琪龙笑着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