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元公交”通民心


——全市村村通客车助力脱贫攻坚纪略

□本报记者 唐 车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创新农村公交化模式,摸索出了农村公路“运营好”的新路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2016年以来,全市农村客运新增线路262条、新建候车站棚423个、站亭1945个、新增村村通公交车271辆,所有建制村实现了通班线客车或公交化运营车辆,通车率100%。潢川县率先探索“一元公交”村村通客车模式,先后受到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积极创新,让“一元公交”开得通

“村村通客车”,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实现交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先导条件。

我市一是围绕便捷出行抓谋划,畅通出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过去“堵点”在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让群众出不去;现在“堵点”在行,公路硬化了,群众外出还缺少便捷实惠的出行方式;谋划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让城乡群众同等享受公共交通服务,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围绕真通实达找路径。长期以来,我市农村客运依靠企业、个人投资购置车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农村客源少、效益差,开得通、留不住。我市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客运的新路子,采取“政府+企业”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客运,以政府的小投入,撬动农村客运的大发展。三是围绕长久运营搞保障。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建立政府补贴长效机制,各县区编制村村通客车运营成本规制,测算单车月运营成本,确定每月单车财政补贴标准,由县财政对通村客车亏损部分进行补贴,确保了“村村通客车”开得通、留得住、可持续。

科学施策,让“一元公交”行得稳

我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探索“公助民营,公车公营”的通村公交模式。一是科学规划线路。根据乡村实际和客源流量,把农村客运线路划分为城乡班车和通村客车两段,城乡班车负责城关至乡镇段畅通,仍沿用过去运营机制;通村客车负责村到村、村到乡镇段畅通。两段线路互不冲突,无缝对接。在乡村客车线路规划上,逐步建立了以乡镇为单元,以行政村为节点,以环(直)线为班线的模式,实现了真通实达,村村开通。二是科学选择运营企业。按照市场化运营规则和“公车公营”要求,委托咨询公司对“村村通客车”社会服务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选择有实力、运营管理规范的客运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三是科学建立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制度,从运输安全、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社会责任四项指标设定考核细则,逐车建档,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补贴的重要依据。建立“村村通客车”动态监控中心,对车辆实行实时视频监控,收集统计车辆运行轨迹、频次、车辆上线等数据,作为单车考核依据。

强化保障,让“一元公交”运得好

村村通客车,通的是道路,行的是客车,联系的是党心民心,带动的是乡村发展。

我市一是制定通车目标。制定《信阳市“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实施方案》,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打造以“公交化运营+班线客运”为主、以定制客运为辅、以“预约班”为补充的村村通客车“升级版”。在实现通客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乡镇综合服务平台,融合邮政、代销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公交、物流集散、仓储运输、邮政快递等融合发展。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坚持以通车为导向、通路为基础、安保为配套的基本思路,优化通村道路规划,做到规划同图、投入同重、建设同步,形成村村联通、线线循环。三是细化保障措施。本着保障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可持续”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客运发展扶持政策,每年每车由县区标下补贴1万元,既保证了营运的刚性支出,又促使企业挖潜增效。从“放管服”入手,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完善市场监管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核审查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建立运营管理中心,实施全天动态监管,严禁“带病车辆”报班上路;落实保险兜底,强制运营企业足额投保,增强抗拒风险能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