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郝堂:从省级贫困村到最美休闲村的蝶变


(上接第一版)

因为“复古、怀旧”,原来的土坯房反而凸显了不一样的价值。在名为“3号院特色菜”的庭院式餐馆内,大约200平方米的民居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前来用餐、拍照留念的游客络绎不绝。

然而,这个民居此前差点被拆掉。在乡村建设中,房屋原来的整体外观和建筑结构都被保留下来,只进行小幅度改造。原始的土墙小院和周围的花草点缀,让小院焕发出新的活力。

店主董光辉是来此定居、创业的郑州人。2013年,董光辉到郝堂村观光。9天后,他就辞职,携家带口搬到郝堂,开了这家餐馆。

“这里教育和医疗都有保障。我觉得这里能够满足我对美好乡村的所有想象,我也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所以我们就来到了这里。现在,我很享受这种生活方式。”董光辉说。

不仅有董光辉这样的城里人来郝堂村创业,郝堂村在外打工创业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创业、发展。85后青年胡涛就是其中之一。

胡涛不到20岁就参军入伍,5年军旅生涯结束后,在上海创业。2014年,了解到郝堂村的规划后,他带着回报家乡的梦想回到故土,把自己的老家改建为庄园民宿“上山下山”。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胡涛还带领村民通过网络直播销售郝堂村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

看到这难得的回流趋势,平桥区加码出台政策,唤回乡土人才。当地政府通过提供担保贷款、发放奖金、给予优惠等多种奖励措施,支持返乡创业人员投身郝堂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全村外出务工的475名青壮年劳动力中,已有378人返回村庄创业、就业,占外出务工人数的80%;先后招引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推出“建筑专才”后,在郝堂建设过程中展露才华的上百名能工巧匠,如今成为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香饽饽”。

生态发展、旅游兴村的理念,也让村里的百亩荷塘由“鸡肋”变成“聚宝盆”。

郝堂村位于平原到江南的过渡地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00多座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既有北国风光的大气浑厚,又兼具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

按当地方言,“郝堂”与“荷塘”同音,荷花在当地随处可见,但过去这里的荷花莲子多、结藕少,曾寂寂无名。

莲蓬、干莲子、荷叶茶、莲心茶和干莲蓬等均产自郝堂荷塘,无需资金投入,只需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手工处理,便可包装出售,给村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一株荷花,盛夏可赏景,鲜莲子甘甜可食用,干莲子可做八宝粥,莲心和荷叶都可制茶,就连干掉的莲蓬连着长杆一起阴干,也可做摆件。”胡涛介绍,“荷塘里还放养了鱼虾,绿色生态无污染,又是一笔‘生态财富’。”

郝堂村在完成传统村庄改造后,沉睡多年的生态禀赋被真正激活。郝堂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目前,在郝堂村注册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已达120家,其中农家乐89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10家。

郝堂村2019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2009年还是省级贫困村的郝堂,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郝堂村的经验和做法接地气、可复制。”平桥区委区政府认为,郝堂村蹚出一条生态小康的好路子,演绎了平桥区农村由脏乱到干净、由干净到美丽、由美丽到富裕的嬗变,为当地更多村子走向小康生活提供了学习的样本。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2020年7月9日02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