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记者 耿学清 潘志贤 梁 艳
郝堂村是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一个丘陵山区村,村域面积20余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不足2000亩,户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由于没有突出的发展优势,郝堂村曾长期是省级贫困村。
8年前,面对房屋破旧、田地荒芜、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的现状,郝堂村喊出“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的口号,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小康之路。
如今,郝堂村硬化的小路贯通邻里;狗头门楼、马头墙等民居独具豫南特色,村民在门前屋后的空地栽种蔬菜花木;老屋、老井、老树错落有致,溪水潺潺、林木葱茏。
起初,郝堂村提出在原有房屋基础上改建新民居时,村民并不买账,认为老房子特别是一些土坯房“能改出啥花样”?在很多村民眼里,“贴瓷砖的小白楼才好看”。
村民张厚建家是郝堂村第一户改造的院子。改造后,房屋外部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内部设施现代化,门前的家庭污水池里种满了水生植物,兼顾美观、环保、实用的特点。
“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尊重群众意愿。”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国升告诉记者,在“四不”理念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又提出“三尊重”加以完善。
“保留原有村落民居,不代表拒绝让村民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对按照图纸改造的住户每平方米补助130元,对新建住房的提供两年5至15万元贴息贷款,并实行改水、改厕、改厨、改房“四改”;全村不搞大拆大建,推广垃圾分类,引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保护和提升村庄的生命力,在修复完善上做文章。
平桥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尊重农民意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改造后的张厚建家成了村里的“明星院”,村民纷纷效仿。破除“政府统管、大拆大建”观念,“高举生态旗,念活产业经,唱好文化戏”,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蝶变为闻名全国的美丽乡村,不仅村民住着舒心,还吸引了大量游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