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唐 车)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有效发挥了农村党组织在精准脱贫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严乡,坚持三级联动,提升乡镇党委统筹能力。我市以党建责任制为抓手,着力提升乡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健全责任体系,结合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建立党建责任清单。常态化开展现场观摩考评,每年在先进县区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县区每季度开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促整改、促提升;配强基层党务工作力量,从市直选派69名优秀正科级干部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在乡镇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配备2名以上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不低于5万元党建工作专项经费。全市所有乡镇均成立了党建办,共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365名、兼职党务工作者217名,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明、动力足、力量强;关爱激励乡镇干部,近年来,全市先后有53名乡镇党委书记进入县区党政领导班子。用好年度党建工作综合考评结果,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工作抓得实、成效突出的县乡给予专项奖补。每年对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进行表彰,对排名落后的,取消当年提拔晋升、评先评优资格。
强村,强化政治功能,提升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我市把“强村”作为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夯实战斗堡垒。选优配强“领头雁”,畅通“上升通道”,从村党支部书记中招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41名。实施“春苗行动”,为每个村储备2名至3名45岁以下村级后备力量。2018年村两委换届,全市6650名村级后备干部中有1829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305人走上村党组织书记岗位,村党组织书记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3年行动,先后整合资金11.7亿元,选取1569个村作为试点,大力扶持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全面盘活集体资源性资产,重点培育了10个市级示范村和50个县级示范村。持续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实施活动场所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11亿元,新建395个、改扩建686个;逐步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基本报酬,将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村干部工作报酬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保障。目前,全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达到2849个,占比91.5%;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1120个,占比35.9%,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育新,完善组织体系,提升党对农村组织引领能力。我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真正把党员组织起来、群众动员起来。扩大组织覆盖。坚持党建带群建,健全和创新基层群团工作,全市村(社区)团组织覆盖率99.2%、妇联组织覆盖率100%。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目前全市共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委2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716个,6615名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辐射带动参与经营党员1.51万名。培养“三农”队伍。实施乡村人才队伍提升行动,在各地举办示范培训班24期,培训村级后备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等4069人;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党建沿着产业走,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优势融合,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链条,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为脱贫攻坚打造“红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