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昨日,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郭克明告诉记者,“作为一所扎根老区的高职院校,2017年,我校就开始探索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职业教育课堂飘出‘思政味’。”
万事开头难。最初,老师们不知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只是生搬硬套地做到“课程”+“思政”。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多次组织校领导、教师分批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成熟经验。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9月,学校举行“课程思政”全员培训班,邀请在“课程思政”实践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联合大学专家团队作了六场专题辅导报告。教学比赛、达标课验收,课程思政元素作为硬指标。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研讨交流……
郭克明说:“经过不断学习,反复摸索与实践,老师们慢慢‘开窍’了,他们开始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教书的同时育好人。”
如何将工科专业与信阳当地特色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相融合进行教学,是该校建工学院教师张振明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让课堂更有‘思政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建筑相关的知识与豫南民居、‘工匠精神’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思考大别山豫南民居特色,思考如何通过豫南民居改造,保护地域建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张振明说,“按照学校要求,近期我正在做主题为《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以高职建筑类专业为特色的思政教育研究》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相信这个项目将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革命老区信阳,在新县田铺大塆,总书记肯定了该地发展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这让该校旅游学院教师尹芳有了新的教学思路。于是,她在课堂上播放新县的山水风景片,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两山理论”的内涵、大别山精神等,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将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义务通过课堂教学让更多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认为,这比上好旅游理论课要重要得多。”尹芳告诉记者。
“李芳老师是我校的优秀校友,她的先进事迹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生动素材。由于我们学院主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所以学习李芳老师的高贵品质一直是贯穿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该校语言与传媒学院教师胡园园告诉记者,“没有德育意识,授业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教书匠、手艺人。我感觉自己已从一名授课老师转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记者了解到,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飘着“思政味”的课堂随处可见,思政元素已成为学校课堂的必备要素。
“我们不仅要求专业课堂飘着‘思政味’,还多次组织学生走出去,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还传授学生做人、做事之道,达到立德树人目的。”郭克明说。
“学校党委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继续聚力推进‘课程思政’,从专门开展思政教育转变为人人参与思政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教师每堂课的具体实施均贯穿思政教育主线,努力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合力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声的课堂教育体系。”采访最后,该校党委书记杨良新告诉记者。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