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 天 通讯员 刘 泽)为深入了解疫情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情况,进一步加强我市与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确保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能够稳定就业。近日,市务工办负责同志带队前往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温州市、宁波市和江苏省无锡市进行考察对接,与当地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洽谈开展就业信息共享和劳务协作等事宜,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稳就业工作。
做好精准对接,确保“送得出”。疫情防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工作,进一步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狠抓保障,坚持“主动输送”与“企业接回”相结合,全力确保人员安全有序出行。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217万人,共组织专车专列专机5832次,有组织输送农民工13.3万人。其中,开通信阳至上海、信阳至深圳火车专列5趟,输送农民工6380人,开通信阳至宁波客运包机1架,输送农民工148人。全市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布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454万人,涉及用人单位7731家,累计接收各类求职信息9万多人次,累计达成就业意向3.8万多人。
务工地政府落实就业服务和保障政策,实现“保就业”。通过考察,杭州市、义乌市、温州市、宁波市、无锡市均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出台各种奖补措施和就业政策,稳定当地就业形势,促进经济发展。考察组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到企业实地走访,与企业的信阳籍务工人员面对面交谈,先后组织30多名信阳籍务工人员召开座谈会,这里面既有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人员也有专业技术骨干和基层一线工人。据了解,信阳务工人员对目前的工作生活环境、个人收入、企业政策都很满意,幸福指数较高。同时,信阳人民能吃苦、不叫累,守纪律、服管理,在江浙一带很受欢迎。特别是3月至4月以来,世界性疫情暴发,许多企业特别是外贸业务订单大幅度减少或停止,面临着减产、减薪、裁员,其他省份部分务工人员主动辞职返乡,但信阳务工人员坚持留下来与企业共渡难关,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了一种跨越雇佣关系、维系患难情感的真挚友谊。走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道出了对信阳务工人员性格、品质、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一人务工,全家脱贫,达到“促脱贫”。考察组一行在走访中了解到,我市许多贫困劳动力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脱贫致富。这其中既有身家过亿的创业成功人士,也有经营小微企业和销售门店的小老板,更多的是有稳定收入的务工人员。温州市信阳商会成立于2018年4月1日,商会目前共有480多家会员企业,年营业额在1亿元的企业有5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6家。他们致富不忘家乡,主动带动和吸纳信阳籍务工人员就业。据统计,仅商会内的企业就吸纳信阳贫困劳动力近2万人,年创利税达8亿多元,既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又为家乡人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市务工办负责同志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全市发展大局、社会和谐稳定。下一步,市务工办将紧盯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质量,持续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在服务保障、精准对接、稳定岗位等方面狠下功夫,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稳定。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