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科教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浇花浇根 育人育心


——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方法探讨

□张开立

“问题学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心理健康有严重障碍的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分为厌学型、违纪型、品德型、心理健康型、双重人格型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都与“问题”的出现有关。与其他学生相比,“问题学生”更需要老师、家长的呵护、理解、尊重。如果忽略了对这群孩子的个性化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就无异于对他们的放弃。既不利于他们自身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转化“问题学生”的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协力,更需要家长、老师用情用智用心来实现。

笔者从教28年,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长期和“问题学生”打交道,积累了一些实用的教育转化方法,下面结合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

案例一:调皮捣蛋、安静不了三分钟的黄同学看似颇为聪明,但是安静不了三分钟,调皮捣蛋,喜欢做小动作,一会儿把这个打哭了,一会儿又恶作剧伤人,不是把墨水泼在课桌上,就是用小刀把桌子弄了个窟窿。以前任课教师都头疼没办法,自从升入我班,我仔细分析了他的问题:喜欢出风头、渴望被关注,所以整天搞事情。找到“病灶”就好对症下药。他身高腿长,跑得快,我就鼓励他参加学校运动队训练,一方面有事可做,消耗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得到展示优点的机会。2019年代表学校参加全县运动会,获得小学组200米第四名的好成绩,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从此一步步向好,现在是闻名全校的运动健将。

案例二:沉迷手机、厌学弃学的郑同学是留守儿童,从一年级开始,其父母就外出打工,一直由年过七旬的爷爷带着兄妹三人在家上学,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慢慢地痴迷上玩手机,喜欢微信交友,看抖音小视频,经常走出家门却不进校门,在学校周围溜达。我多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可是收效甚微。作为父亲,我清楚地知道陪伴对孩子意味着什么,郑同学的“病根”在缺少父爱母爱,精神无所寄托所致。我亲自给孩子的爸爸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和他交流孩子成长需要父母陪伴的话题。最后家长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乡创业,一边工作,一边陪孩子。我又帮他拟定了长期大目标和近期小目标,半年之后,孩子的“问题”逐渐消失了,喜欢上阅读,学习蒸蒸日上。

案例三:一时失足、抢夺钱财的马同学,警察第一次来学校,播放视频监控,让我辨别学生的时候,因为我的主观意识根本想不到,一个小学生胆敢大白天抢夺别人的钱财,加之视频模糊不清,就说不可能是我校学生。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打脸来得很快,社区警察第二次有备而来,经过缜密侦查,确认是我班马同学,在放学路上,趁人不注意,从超市抽屉抢走600元钱。细问原因,原来是他近来沉迷网络游戏,没钱进网吧,父母零花钱给的少,临时起意,先前没有类似行为。面对愤怒的父母,我制止了他们冲动的行为,这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学生,决不能一棒打死,必须,及时挽救。当即和他谈心,听他说游戏的乐趣,给他讲网络游戏的危害,给他讲抢夺的性质……一个小时以后,孩子无比羞愧地说:“老师,我错了!我一定痛改前非,请您相信我。”这个孩子后来彻底转变了,性格沉稳、明辨是非。对于这样犯了大错的问题学生,需要持续跟踪、帮教、约束、提醒,不光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没有问题的,后来的问题都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只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问题学生往往身体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心理健康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施舍和给予,教育工作者要用宽容和爱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平等对待“问题学生”,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化方案,标本兼治,转化一个成功一个。转化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意义非凡。

(作者单位:罗山县回民小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