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专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守一方文脉 留隽永乡愁


——我市推动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戴子翔

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提高中保护”“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项目”“融入现代生活”等非遗保护理念,大胆探索,积极践行,形成信阳非遗保护传承新局面。截至目前,我市有信阳民歌、罗山皮影戏、光山花鼓戏、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40项市级代表性项目、352项县级代表性项目,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33人、市级302人、县级558人。

围绕中心工作,扛起地方文化“一面旗”

我市文旅部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扛起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大旗,多头出击,多点现身,多方出彩。

地域间非遗交流频繁,互动持续增多,在周口非遗周、广州文产会、深圳文博会、中国戏剧节等活动中,信阳非遗频频出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许煦两次为人民大会堂设计剪纸会场背景;2019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主题展在郑州举行,来自35个国家的200多名外国友人云集在此,由信阳茶艺师为外宾表演了毛尖茶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淮滨泥塑、商城叶雕、罗山皮影、固始花挑舞精彩亮相;罗山皮影戏赴法国巴黎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新加坡等地华人华侨陆续来我市学习剪纸、皮影、民歌等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制了信阳民歌在《民歌中国》栏目向全球推介;信阳民歌唱响云南“首届原生民歌节”。

围绕文脉传承,形成非遗保护“三股力”

我市整合部门、学校、传承人的三股力量,开展非遗调研、科研和传承,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我市文旅部门不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横向联动,形成传承保护合力。与体育部门共推传统武术抢救,与人社部门共推农村劳动力非遗培训,与教育部门共推非遗进校园和非遗研学,与住建部门共推传统村落保护,与商务部门共推老字号利用,与林茶部门共推毛尖茶炒作技艺传承。各部门多措并举,合力打造信阳文化名片。

近年来,我市成功申报非遗类国家艺术基金7项、省级课题22项。如信阳师范学院冯燕副教授的“淮水花挑情”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纪华林“泥叫吹”舞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将付大坤、陈卉、李扬等信阳民歌传承人请进校园,开展课堂教学,让传承人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2019年,信阳市文广旅局组建了第二届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库汇集57名专家,其中大部分为高校教师,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为地方文化保护加油助力,信阳非遗前景可期。

我市依托非遗传承人,先后举办了剪纸叶雕培训班、花鼓戏培训班等,受训人次达到5000度人次。鼓励传承人建立工作室,开展收徒传艺活动。组织传承人走进羊山外国语小学等中小学将剪纸、皮影、烙画等非遗纳入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围绕文旅融合,实施传承“四种打开方式”

文旅融合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重要旅游资源也越来越受关注。我市围绕文旅融合,力推“非遗+节庆”“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扶贫”4种打开方式。

“非遗+节庆”。我市发挥春节、端午、茶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节庆日的“热力”作用,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这些节庆活动上,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活态展演信阳民歌、民舞、民戏、传统服饰等表演艺术,集中展示泥塑、皮影、刺绣、剪纸、根雕、狮鼓等传统工艺,让信阳非遗得到活化,让游客在旅游中受到信阳文化浸润。

“非遗+文创”。很多人眼中,非遗是我市结合本土文化特点,开展“非遗传承人+”对话活动,为非遗传承人和互联网企业、设计企业、设计师搭建交流平台,力促交流合作。对皮影、剪纸、泥塑、石画等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创新性设计,让它们符合时代审美,变成大众喜欢的旅游商品。

“非遗+演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有着天然的需求。我市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再开发,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同时,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促其适应时代需求,如我市近年打造的首部民歌剧《八月桂花开》,根据信阳民歌《八段锦》改编创作而成。该剧的音乐创作,既有对民族传统音乐与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也在努力践行着民族歌剧的创新与突破。

“非遗+扶贫”。我市开展了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信阳菜烹饪技艺、豫南刺绣、信阳剪纸、淮滨泥塑等具有信阳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振兴工程。连续多年举办信阳毛尖炒茶大赛,通过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的金字招牌,赋予手工茶文化内涵,增加其经济价值。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