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优化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环境。强化企业服务意识,树立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以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工业企业首席服务员、企业服务“110”等为代表的企业服务体系,坚持月例会通报和企业库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高效服务。
——优化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环境。完善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了“重点项目例会、领导分包联系机制、协调督促推动机制、目标责任机制、考评奖惩机制”五大机制,集中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畅通政企沟通体系。今年以来,开展了三期书记市长企业家恳谈日活动,累计邀请约20家重点企业(项目)负责人参加座谈会,收集并解决企业(项目)反馈问题60条,全方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塑造良好营商环境,形成“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和“围墙以外政府办、围墙以内企业干”的良好局面。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项目备案权限下放给产业集聚区,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推进12315平台实现“互联网+消费维权”和远程调解、巡回受理格局,二维码版行政审批服务指南运行,全面实施所有行政审批备案登记事项“一网”服务。
守好绿水青山 决战全面小康
6月3日上午,潢川县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该县第二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河南鑫鼎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静脉产业园项目奠基仪式举行。
鑫鼎集团长期从事再生资源利用工作,在城市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河南鑫鼎集团环保产业园项目倾力打造一个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分拣、加工、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基地和百亿级产业集群。项目的开工建设,能够有效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助力环境污染防治攻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信阳的最大优势。我市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工业,既留住青山绿水,又做大做强“工业蛋糕”,加快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信阳作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生态大市,守护一方山水、造福一方百姓,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对此,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老区信阳的绿色脱贫之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长尚朝阳在接受河南省政府网站采访时说。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我市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做法,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实施了“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强制治污企业降低废弃物排放。在招商过程中,严格环境准入机制、建立齐抓共管机制、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不断健全机制保障体系,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我市还制定了相关措施,倒逼本地企业进行提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将传统产业变为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吸引了一大批沿海高端企业投资兴业,引进了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项目。
一批批好项目,一个个产业链,蝶变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交响曲,也跑出了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加速度”——
淮滨县产业集聚区鼓励支持企业采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村户”的模式,在贫困村建成投用扶贫车间或扶贫工厂,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商城县产业集聚区企业与贫困户结成长期帮扶对子,提供扶贫专项就业岗位,带动一批贫困人口靠园区企业务工、就业、创业脱贫;息县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一二产业融合,息半夏、豫道农业分别带动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红薯种植基地,规模近10万亩。
“我原来在浙江打工,回来后因为疫情暂时出不去,后来发现在老家这边企业务工更好,工作强度不大,工资也很满意,还能照顾到家人。”息县产业集聚区内阿尔本服装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徐梦高兴地算了一笔账:刚来第一个月工资就有4200元,熟练以后的话可以拿到5000元。在外地务工,虽然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钱,但除去吃住等开销,还真不如在家。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正挺起信阳老区崛起的坚实脊梁,澎湃着锐意创新、奋力争先的新动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