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海
绿色,是信阳的底色,也是信阳人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时指出,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嘱托在耳,重任在肩。老区人民深知,生态既是信阳的优势,更是发展潜力,写好绿色文章是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必由之路。
凝聚磅礴“绿色合力”
“动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充满活力的生态经济先行区。”在市五次党代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发出建设“生态信阳”的号召。
“软件园当初选址在气候宜人的南湾湖畔,既看中了这片山水,更看到了信阳市保护南湾湖生态环境的决心,环境也是集聚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信阳榕基软件园负责人王铭说,研发中心启动招商以来,已得到多家知名IT企业青睐,还将吸引上下游高科技企业入驻。
国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榕基软件“落子”信阳只是我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缩影。
多年来,为守护绿水青山,我市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燃煤散烧与扬尘污染治理、企业污染和机动车污染管控、饮用水水源保护等工作;严查“散乱污”企业,加快环保类项目建设,实施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
在民间,环保也已成为共识。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评选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加市民参与感、认同感,让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环保出力。
永续生态发展之脉
无论是驱车行驶在横贯信阳境内的沪陕高速上,还是从无人机镜头里俯瞰淮河两岸,皆是满眼翠绿、草木成荫。
近年来,信阳市着力构建“一山一水一区”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大别山生态区建设、沿淮生态走廊建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和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淮河水源涵养林、淮河生态防护林和干流防护林带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系统谋划2019年至202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项目共11大类、2461个,经省人大批准制定实施《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扎实推进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建设……信阳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优势。
2019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PM10、PM2.5等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去冬今春完成新造林36.68万亩,建成国家储备林7.0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19%……城市“颜值”的提升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催生“绿循环”
“信阳努力把‘生态产业链’转化为‘生态经济链’,让绿色GDP与优质生态和谐并行。”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市长尚朝阳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践行“两山理论”给出了“信阳答卷”。
从“伐木开山”的贫困县到大别山地区首个脱贫县,从著名的红色“将军县”到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新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倾力呵护绿水青山,让生态优势“裂变”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巨大绿色动能。
除了新县,信阳在打好“生态牌”上妙招频出:
规划实施鸡公山、灵山、天目山旅游度假区,环南湾湖百里茶廊、出山湖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山两湖”环城市生态旅游休憩圈;依托光山县、潢川县、息县布局淮河沿岸乡村旅游带,推动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传统村落融合发展。
在全省率先推行“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制度,一大批“环保存疑”的工业项目被“婉拒”,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现代家居等产业的集聚让信阳成为宜业之城……
如今,信阳正以“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的生态魅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幅诗画山水最宜居的美好图景正在豫南大地铺展开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