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蕾
夏至未至,果蔬飘香。在信阳的田间地头处处都升腾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勃勃生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信阳始终把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当成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政治责任,寻找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时效性;挖掘自身优势,寻找精准扶贫突破口;增强内生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振兴……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大考验收的紧要关头,信阳奋力书写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确保老区脱贫奔小康一个不掉队。
合力: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个扶贫项目,拔掉“穷根”,一项项扶贫政策,激发“动能”,一组组动态监测管理,实现“兜底”。6年来,信阳累积脱贫80.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10.9%降至2019年年底的0.5%;全市9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所辖8个贫困县提前一年全部脱贫。
但脱贫摘帽不是休止符,而是新的起点。如何有效防止返贫,为致富引来“源头活水”,提高脱贫后的“抵抗力”,实现全面小康才是目标。
2020年,信阳围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聚焦剩余3.3万人脱贫任务,以提升脱贫质量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统筹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政策落实,推进措施上的衔接融合,以“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使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双赢,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做出更大贡献。
助力:改“输血”为“造血”振兴乡村
2018年8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告新县退出贫困县,新县成为河南大别山区第一个脱贫县,曾经的“穷县”,改天换地。
2014年,精准扶贫攻坚战在新县拉开序幕。新县借助自身资源,按照“靓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全域景观”的发展思路,以“红色”引领,用“绿色”辉映,借“古色”添彩,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每一个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形成由9个特色旅游小镇和18个特色村落组成的“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如今再步入新县,丁李湾、田铺大塆、莲花村、杨高山村等一大批乡风浓郁、生态良好的古色村落在乡村振兴中“满血复活”,“造血”式扶贫,使过去的“穷山沟”变成了现在的“金银川”。2020年“五一”假期,短短5天,新县共接待游客7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亿元,2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人均增收2000多元,有效巩固了全县脱贫攻坚成果,加速了乡村振兴步伐。
以绿色为发展底色,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信阳正通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发力:广撒点精扶贫全面突破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时指出,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
是的,扶贫先扶志,息县弯柳树村正是靠着“传统文化扶心扶志,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路子,激励了村民的脱贫志气,建起了息县首个“村级道德讲堂”,成立弯柳树村孝爱文化传播公司,让弯柳树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全省第一个“中华孝心示范村”,让村民从“根”上摆脱贫困。
羽绒产业是光山县的传统产业,2013年起,光山县借助电商“东风”,走上了“羽绒产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路子,使光山形成全国独具特色的集生产企业、材料市场、服装订制及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产业格局,10万余人从事羽绒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工作,羽绒产业已成为光山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产业扶贫如火如荼;搬迁脱贫有声有色;“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战略脱贫成效显著;“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累计带动9万余户贫困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信阳以精准扶贫为基础,从“扶持谁”到“怎么扶”,广撒点寻找突破口,形成了多点发力、精准发力的扶贫大格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