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科教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把课堂开在田间 让网课更有深度


——信阳农林学院网红教师田间直播网课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马迎春 通讯员 沈立平

“这种教学方式我们都很喜欢,直观真实!同学们上课积极性特别高!”“太接地气了吧,看的我也想体验体验插秧了! ”“直播中的季老师太可爱了!”“好专业啊,很期待老师的下一堂课!”

近日,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作物栽培学》教师季新应同学们之邀,在田间地头开启了直播课,受到学生热捧!

理论结合实践 激发教学灵感

作为学校的新进教师,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过硬的季新博士深知《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生产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袁隆平先生说过,电脑很重要,但是电脑里是长不出水稻的,书本知识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也长不出水稻。必须到田里去,才能种出水稻来。”季新十分推崇袁隆平老前辈的学农态度,每次上课都会给同学们讲一讲。

去年《作物栽培学》的实践课,季新带着学生来到田间体验,做一回真正的农民。但是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同学们只能隔着屏幕听老师讲这门课。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近距离看到我们的栽培过程呢?所以我就萌生了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们在屏幕前也能看到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的想法。”

在进行线上理论课程期间,季新就想通过线上实践教学的方式,希望把实践课堂搬到网络上进行,恰逢该校农学院副院长陈利军倡导年轻教师要大胆尝试,这无疑给季新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决定亲自下田,通过直播的方式,在田间地头给同学们上实践课辅导。

课堂搬到田间 灵感变为现实

今年“五一”假期,正值信阳市的高温橙色预警,为了让同学们在家也能上好实践课,季新通过多种方式专门考察了农村,最后决定到平桥区甘岸镇的二郎村进行课堂录制,并对水稻种植的灌水整地,壮秧的质量标准,水稻叶蘖同伸规律,水稻插秧技术规范等在现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讲解。

在《作物栽培学》的线上直播课堂上,只见季新一身十分接地气的衣裤,脚上是一双沾了泥巴的胶鞋,俨然一个地道的“农民”形象。

随着直播镜头,季新轻车熟路地走进育秧棚中,开始了别开生面的一堂课。

“大家跟随我走,是不是被这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吸引到了?”顺着季新手指的方向看去,一片绿色的秧苗,充满着生机,让在手机屏幕前的同学们与真实场景来了一个亲密接触。“这片水稻的名字叫‘超优千号’,我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过,大家仔细回顾一下‘优’是什么意思?”

接着季新弯腰娴熟地将一株秧苗拔出,放在镜头前,“同学们,一起想一想水稻的叶龄模式,如何判断一株秧苗是不是壮秧?”季老师举起手中的秧苗,领着大家细细地将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又对秧苗的每一部分都做了详细地解说。他怕同学们听不明白,还将长势良好的水稻与旁边掺有杂草的水稻比较,顺势引出了另一个知识点“如何区分秧苗与杂草?”

在田间,所到之处皆有所学,根据田里所见随时就能引出一个知识,避免了突兀和枯燥,这是季新课堂最出彩的地方,浅显易懂,清晰明白,还接地气儿。

“由于特殊时期,我们老师成为主播在家线上授课,我现在又把这种线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其实还是有挺多障碍的。”酷热的天气对于常在地头搞科研做试验的季新而言,早已习以为常。但作为一个直播小白,季新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的。

“起初我是想以全程田间直播的形式上课,但由于技术原因,一是拍摄画面有些抖,二是田里的信号也不是特别好,容易卡,所以就改成了拍摄素材。”

“拍摄的过程中我戴个草帽,形象很不好,还特别黑,真后悔忘开美颜滤镜了。”季新幽默地向记者说。

尽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可以让学生们理解得更透彻,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能面对面教学,学生也不能到田里亲身实践,难免有些遗憾。

对于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内容和未来计划,季新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想把作物栽培学的实践课程做成一个系列的视频,内容涉及插秧、田间实践等方面。同时,根据同学要求,我也会不定期开一些直播课程。”

视频反馈火爆 点赞好评不断

季新的在线课堂,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不仅该校农学院的学生在弹幕区里“疯狂”为自己心爱的老师打call,就连其他学院的学生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也情不自禁地为季新点赞。

“我本来以为这个学期的实践课会因为疫情原因不能进行了,但没想到季老师会通过线上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让我们看到平时一名幽默的老师的‘庐山真面目’。”“季老师这种教学方式让我觉得上课更像是一次春游,从育秧棚到大田,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如何辨别水稻和杂草以及插秧小技巧。”“这咱学校里面的老师吗?”“太有人格魅力了吧!”“好想上老师的直播课啊!”

从“各位老铁,现在我骑上心爱的小摩托带大家去水田看看”到“双击666,还有什么你们教教我”,季老师的网上课堂幽默风趣,不仅有货真价实的专业知识传授,还有防走神的网络金句频频穿插,因此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围观点赞。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索,季新认为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历练,更是一种激励,促使他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技巧,把专业的知识通俗化、实用化,让同学们切身去感受、去实践知识带来的迷人力量。

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把知识书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季新老师课堂中永远不变的配方,也是他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灵丹妙药”,更是他始终坚守的教学初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