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寒舍”主人韩光莹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老宅年久失修。2014年,田铺大塆打造“创客小镇”的框架一拉开,他瞅准了商机。在政府帮助下,他投资20多万元改造房屋做民宿,年收入十多万元。
“总书记来时,我先是介绍了我们的红色家史,然后报告了村里民宿发展情况。总书记叮嘱我要好好干。”手指着墙壁上悬挂的“我的红色家史”,韩光莹动情地说。
殷殷嘱托,韩光莹熟记于心,且付诸行动。
“今年,受疫情影响,生意不像去年国庆黄金周那样红火,但依然有很多人流量。在做好接待的同时,我正在进一步改建民宿。希望有更多的乡亲参与进来,把民宿的规模越做越大,同时,也能带动农家饭庄收入增加,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韩光莹笑着说。
如今,在韩光莹的牵头下,村里成立了民宿合作社,带动村里其他村民纷纷开办民宿,所有民宿规范经营,统一管理,携手共赢。
沿“老家寒舍”,经过“岁月小筑”,整个小巷子没有大拆大建的痕迹,每个小店风格各异。在一座古朴典雅的小院里,58岁的村民韩启友正忙着装饰房间。去年11月,在郑州做建筑工人的他回到家乡,投入15万元对老宅子进行改造。
“现在有4个房间可供居住,其中有两间已经翻修完毕,今年‘五一’已投入运营,不但有来住宿的,还有来吃农家饭的,效益好着呢。等我把院子再好好归整一下,搭好葡萄架子,相信能吸引更多人来。” 韩启友说着,信心十足。
据田铺大塆景区管委会主任张冰介绍,为吸引游人留宿,政府还投入资金对田铺大塆进行提质改造,打造灯光秀。今年“五一”灯光秀首秀,华灯初上的夜晚,小村庄流光溢彩,游人们伴着曼妙的音乐行于巷陌,到夜深伴着蛙声住进民宿,惬意万分。
“总书记若是再来信阳,将会看到一个发生巨变的田铺大塆。”张冰介绍,目前,田铺大塆已有19家民宿,并带动10余家农家乐增收,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田铺大塆的民宿、农家乐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引领大塆“美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推动旅游经济
“创客小镇”越来越出彩
“总书记到我们这儿后,先是询问我年龄,做这个多少年了,后来看到我编的产品,还夸了我……”在一名为“不秋草”的工艺店内,竹编艺人余品林高兴地说。
今年65岁的余品林,是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做竹编已有46年。曾几何时,他为了营生,走村串乡为人做竹编,时常饥一顿饱一顿。虽然可以设计创造数十种竹编产品,但所得收入甚少。
创客小镇兴旺不久,“不秋草”竹编工艺品体验馆建了起来,余品林便被邀请来了,每月管吃管住,底薪1500元,店内卖出的编品,每100元他还能抽5元的提成。
如今,围在余品林身边的游客多了,想来学艺的也多了,余品林还在方圆几里内收了几个徒弟。最令他开心的是,当两个远在外地的儿子知道自己与总书记谈话聊天后,纷纷打来电话。“我跟他们讲当时的场景,他们都很激动,还想下次回来让我教他们竹编呢。”余品林笑着说。
“匠心工坊”是一家专门出售手工艺品的店铺,店主彭芳珍回忆起与总书记对话的点点滴滴,仍沉浸于喜悦中:“那天,总书记走进店铺参观,和蔼地询问我小店的经营状况,当时我很激动,主动向总书记介绍店内鞋垫的寓意。总书记很喜欢我店里的鞋垫,当时就自己掏钱买了3双。”
“如今,路过的人,总得和我们聊聊与总书记交谈的事,还有人一进门便说要买与总书记买的同款的鞋垫。” “匠心工坊”店长何三告诉记者,如今店里的鞋垫特别抢手,销售量是原来的几倍,“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营业额近2000元。
卖手绣鞋垫的“匠心工坊”、卖竹编的“不秋草”店、卖蜂蜜和豆腐乳等土特产品的“田铺伴手礼”店……在田铺大塆,20多家“创客”店就地取材,各具特色。几十套院子租金直接带给村民收益,还解决了几十名村民就业难题。
统计显示,2019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00余万元,户均增收1.8万元。即便在受疫情影响的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仍有6万余人次。
“田铺大塆是出彩的,但在新县不是唯一出彩的。在保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的前提下,百里绿色画廊、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大别山露营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落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总书记肯定了我们的发展,我们只有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跨越,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