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茶文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漫谈信阳茶文化


□焦予玲

2016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了信阳茶文化电影《草木之恋》。影片以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金奖为历史背景,反映信阳百年的茶历史与茶文化,以青年茶人的追梦历程、情感故事为主线,讲述一个茶文化传承的故事。

影片的编剧晏子是信阳人,影片中的实景拍摄大都在信阳。这只是信阳茶文化的一瞥,信阳茶因文化底蕴厚重而闻名遐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信阳人就开始种茶,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茶鲜嫩肥厚、色泽碧绿、白毫显露,从唐代起就被选为贡品上贡朝廷。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义阳就是今信阳。

我国最早见诸文字有关茶的记载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唐代陆羽的《茶经》里引用了左思《娇女诗》中有关茶叶的记载。历史上第一个为茶作赋的是西晋诗人杜毓,他曾任汝南太守,其《荈赋》(荈专指茶)开头所提到的“灵山惟岳”,有学者认为就是指罗山县的灵山。

2003年7月,信阳市鸡公山风景管理区开展植物资源普查登记,发现李家镇旗杆村大茶沟一带的野生古茶树丛。这里最大的一棵茶树,株高约4米多,株径为94厘米,生长在海拔671米的悬崖峭壁上,是信阳历史上野生茶树的遗株。有人据此考证,认为信阳种茶不是从其他地方传过来的,而是信阳的先民们将野生茶改造而来的。

从北宋末年后的100多年间,信阳茶遇到了毁灭性的灾难。1126年金兵破汴梁,南宋建立,金兵铁骑直踏淮河岸边。据地方志记载,信阳、罗山、光州、固始在这几十年间州无置所、县无置所,战争使当地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田地荒芜,茶园也在劫难逃。自明代开始,尤其是清代以来,信阳茶才得以恢复,到民国时期茶叶的种植和销售达到顶峰。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茶到会参评并获得了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信阳茶叶事业的发展,信阳茶文化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茶叶节。1992年5月15日,信阳举办第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5月22日茶叶节闭幕。建筑面积3463平方米的“中国信阳茶叶城”开始运行。节日期间,围绕茶叶市场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物资交流一条街和茶叶展厅,工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展厅,外地产品展厅,科技成果展厅等4个展厅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精彩的茶艺表演,推介信阳名茶产品,广泛传播信阳茶叶信息,并开展了“我为茶节做贡献”百日竞赛。

此后,信阳市政府凭借“信阳毛尖”绿茶的品牌优势,在每年4月28日至30日举办大型茶文化活动。自第十届茶叶节开始,盛会相继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和河南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河南频道等主流网络媒体,以及香港商报和香港文汇报等境外新闻媒体,作了有关的采访报道。目前,第28届茶文化节正如火如荼举行。

——茶旅游。信阳市发展旅游茶产业茶文化消费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结合,旅游茶产业是茶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信阳南湾湖环湖游就很有特色,环湖一圈100多公里,有五六十公里都是在茶园中穿梭,环湖游集文化、休闲、观光、体验、购茶为一体,是一条茶旅游的精品线路。

——茶习俗。信阳传统的茶习俗深入人心。信阳人饮茶普及率极高,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几乎人人爱茶。

到信阳人家做客,未及攀谈,主人必先奉上一杯热茶,这是信阳人必备的家庭礼俗。不倒茶,主人有失礼之嫌; 无茶饮,客人就会觉得受到怠慢。在信阳,不倒茶意味着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续茶,则表示片刻即走。好客的信阳人把茶作为交友的重要内容和媒介,客人来了请喝茶,客人走了要送茶,对远方的亲朋,信阳人还喜欢遥寄新茶表达情谊。在千年茶文化的熏陶下,信阳人养成了以茶待客的淳朴习俗。

信阳人喝茶极具仪式感,可谓贵气十足。茶具一定要选择透明的玻璃杯,水要煮沸了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叶,注入浅水稍加摇晃后倒去,这叫“洗茶”,洗茶之后倒水冲泡的才是能喝的茶水。送给客人的茶水不能满杯,只能八成满,源于“酒七茶八”为敬人之意。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会眼观六路,见客人杯中茶水喝去一半,就会及时添水续茶,使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水温适宜。若是饭前喝过的茶,饭后再喝必须倒掉残茶,重新冲泡新茶方可再饮。

信阳民间喝茶,最富景观的则是老汉们。炎炎夏日,常见有老者捧着紫砂泥壶或大号茶杯,摇着蒲扇,在槐树、柳树下或聊天或杀棋,甚是优哉。眼不离河汉,一只手悄然移向沙地上的壶盏,满把抓起壶来,送至嘴边,“咕咚、咕咚”一通畅饮,遂又将壶轻轻放回原处,腾出手来便执子冲杀。此情此景,常令围观者莞尔一笑。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