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河
“这里的草莓个大色红、口感好,我们来好几回了。”昨日,在商城县康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草莓大棚中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
“我种的草莓全部采用无公害方式种植,物理防治病虫害,绿色生态健康,很受消费者青睐,盛产期营业额每天7000元以上。”合作社负责人周宜章指着大棚里鲜红的草莓说。
今年33岁的周宜章是商城县鲇鱼山街道龙潭村人,2010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杭州从事食品检测工作。在杭州工作时,他发现“采摘游”正快速兴起,遂萌生了回家乡种植草莓的念头。
2015年,周宜章不顾家人的反对,筹集了30多万元种植了10余亩大棚草莓。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草莓种植,第二年他成立了商城县康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刚种植草莓时,他白天泡在草莓大棚里,并请相关农技专家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晚上则抽空看专业种植书籍,对草莓品种、气候、土壤、产量及销售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那段时间,人晒得很黑,又瘦了很多,很多朋友来这都认不出我了。”周宜章笑着说起创业时的辛苦。
一次次试验、摸索,不断调整、改进,到了2018年,周宜章种植的草莓产量、质量都提高了,知名度也上去了,每亩草莓销售额有3万多元。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80亩,种植面积约20亩,建设15个草莓大棚,种植有红颜草莓、章姬草莓和宁玉草莓3个品种。
“一个人富不算富,让更多人都致富,这才叫真本事。”谈及未来的打算,周宜章踌躇满志地说,下一步,他打算联合村里的草莓种植大户注册龙潭草莓地理性商标品牌,进行草莓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品牌销售,叫响龙潭草莓品牌,走大规模生产之路,让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就能赚到钱,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机会。
龙潭村党支部书记汪达珍说:“康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们种植草莓的积极性,对今后全村草莓产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据悉,自1993年以来,龙潭村在商城县首先试种草莓。经过27年的发展,该村已在县内外发展或指导种植草莓园20个,种植面积近千亩,年用工500余人,带动贫困户150余户,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年利润1000多万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