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野 李 凯 通讯员 朱晓红 陈燕丽
当战“疫”的号角吹响,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逆行而上,勇往直前,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日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文,对在隔离病区等疫情防控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进行表彰,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有14名同志上榜,分别是记功:翁少林、郭瑞、王娟、邵婧;嘉奖:王坤、李鸿杰、李颖、郑重、王明玉、曹伟、吕舒、李攀、江源、张兰。
翁少林:骨科一病区护师
1月24日,在得到医院开始改建隔离病房的消息后,翁少林考虑到自己在省里进修过重症监护,有熟练的呼吸机操作经验,立即向医院护理部请愿。在隔离病房,翁少林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橡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工作。全副武装的他不仅要配合医生做好对患者的治疗,还要负责对行动不便的患者给予生活上的协助。
2月2日,面对信阳严峻的疫情形势,市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急需支援,翁少林再次主动请缨。刚到市五院时,重症监护病区先后收治6名重症患者,看到他们的恐慌和无助,翁少林来不及多想,立马投入战斗中,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护理减轻他们的痛苦。
无论是在本院隔离病房,还是在市五院重症监护病区,他一直任劳任怨,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用爱心和责任心护理患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王坤: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之初,刚进修回来的王坤找到院领导说:“我刚进修了重症医学专业,我有经验,让我去!”
在接到要去市五院支援抗疫的通知时,王坤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拿上早已收拾好的行李,按时赶到了市五院。
到达当天王坤就投入了工作,穿着三级防护装备,他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茧,这只“茧”不仅要克服笨拙的防护装备去查房、问诊、治疗患者,还要耐心地对患者进行沟通疏导……隔离病房的工作每一项都很细碎,每一项都要慎重,每当值完班出来,他累得都直不起腰来,但是王坤始终相信,黎明就要来到了。
李鸿杰: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疫情就是命令。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李鸿杰主动请缨,作为该院第一批救治队员奔赴抗疫前线,进入市五院支援。
李鸿杰在市五院工作期间,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病情,在指南和专家远程会诊指导下给予个体化治疗,收治病人的病情均逐渐好转。为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他经常跟患者聊天,鼓励他们坚定信心,配合治疗,一起战胜病魔;让他们安心治疗,更快脱离疾病的困扰,争取早日治愈出院。
李颖:神经内科主管护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颖是该院第一个主动请缨参战的医务人员,加入了市五院第一梯队。
李颖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的孩子不满两岁,出发前老公也刚做完手术,需要生活上的照顾,但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在肩,她没有丝毫犹豫就冲上一线。她每天都要穿戴厚厚的防护装备,为重症患者喂水、喂饭、倒大小便,哪怕汗流浃背、双手泡得发白、脸上布满压痕,她都没有一丝怨言,没喊一声累。
郑重: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在接到要进入医院隔离病房组建第一梯队的通知后,郑重马上做好科室工作交接,与“战友”们共同学习院感及新冠肺炎相关防控知识。随后,他告别正处于孕晚期的妻子,奔赴隔离病区。
在隔离病区,参与救治过新冠肺炎重症孕产妇、救治9岁的智力发育障碍儿童,连续几个昼夜高强度、高负荷工作。除了尽心救治,他还常常安慰患者,帮助疏导患者的情绪。病房收治的一位老太太告诉他:“虽然你们都戴着口罩,看不清样子,但是你们这么关心我照顾我,让我心里很温暖。”
王明玉:五官科病区护师
1月23日,得知医院要组建发热门诊后,王明玉立即写下请战书。值班期间,她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次完成轮换,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体力极度消耗,双手布满裂痕,但她没有退缩,一直坚守岗位,并递交火线入党申请书,坚决用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发热门诊,王明玉帮助疑似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当患者因没吃东西而体力不支时,她立即把自己的工作餐热好送给患者……连续25天班,从早上8时一直到晚上10时,每天工作13小时,让王明玉清瘦了不少,但她却说,在这里工作让她学习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许多,这段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经历,会是她一生的宝贵财富。
郭瑞:中共党员,急诊科主管护师
在疫情暴发时,郭瑞主动请缨,前往一线抗击疫情,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只有我们医务工作者站到了一线,守住了红线,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安全!”
2月1日,郭瑞作为该院第二梯队人员,进入定点救治医院市五院支援。
在市五院工作期间,她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一直坚守岗位,用脸上深深的压痕、干裂的嘴唇、充血的眼睛、满脸满身的汗水换来病人不断治愈出院,得到大家一致称赞。她身在市五院,也心系本院,当得知本院医用防护物资紧缺时,立即将亲戚给她寄的100个N95口罩、10套防护服、10个护目镜,全部通过科室捐给医院使用。
曹伟:中共党员,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疫情暴发后,曹伟感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党员和医务工作者,他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1月25日,曹伟接到医院通知,临时负责医院隔离病区的工作。
在救治重症新冠肺炎孕产妇时,作为主管医生的曹伟连续四天四夜值守在病房,密切关注孕产妇病情变化,精心治疗护理,与患者的丈夫做好沟通。患者的丈夫说:“曹医生给我爱人看病,帮我缴纳住院费用,还替我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我太感激他了。”
2月17日,病区来了一名9岁智力障碍儿童,高热,生活不能自理,曹伟时刻关心患儿病情,亲自带孩子进行相关检查。看着孩子病情逐渐好转,直至排除疑似走出隔离病区,他感到非常欣慰。
吕舒:骨科一病区主管护师
临危受命,刻不容缓。医院通知将骨科一病区立即改建为隔离病区后,吕舒迅速到岗,短短24小时内,协助科室完成病区改建,并主动要求留在病区,到抗疫一线工作。
作为重症新冠肺炎孕产妇余女士的接诊护士,吕舒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小心护理,丝毫不敢马虎,当余女士出现生产迹象时,她主动协助,搞好后勤保障,保证抢救顺利进行。2月2日晚10时30分,吕舒和同事们护送余女士转市五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病区收治的9岁智力障碍儿童,生活完全不能治理,吕舒没有多想,将患儿抱在腿上,耐心安抚,喂药喂饭。其间,狂躁不止的孩子甚至一把扯下她的防护面罩,她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就又投入工作。
李攀:妇产科护师
7年来从没有陪父母过年的李攀,原本计划春节趁新婚回门时陪父母好好过个年。然而,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让她毅然决然地退了火车票和飞机票,返回工作岗位。
在得知医院隔离病房收治了一名疑似重症孕产妇余女士时,她立即请缨,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房,24小时专职照看余女士,为其监测胎心,做产检,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孕期护理。直到余女士突然破水到紧急剖腹产,甚至产后情况万分紧急的时候,李攀始终守在余女士身边。
她在工作岗位上写下入党申请书,坚决用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王娟: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王娟家里两个孩子都小,小的孩子刚刚两岁,丈夫是军人,家庭负担比较重,但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她毅然选择去前线。
在元宵节当天,王娟来到市五院,病房已收治了10余名病人,她逐一对患者进行检查、诊疗。在对患者的救治中,取咽拭子属于比较高危的操作,过程中伴随着患者剧烈的恶心、咳嗽,感染概率大大增加,但她每次都认真完成,并主动承担起办公区、生活区的消杀、防疫工作。作为一名申请火线入党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她勇守初心,无私奉献,践行着医务人员的使命和担当。
邵婧:门诊党支部支委,检验科主管检验师
疫情开始,邵婧就主动请缨上前线,与此同时,邵婧的父亲也主动请战加入了自己所在医院的发热门诊,父女俩一同走上抗疫一线。
2月13日,根据安排,邵婧赶赴战斗最前沿的市五院。当时物资匮乏,为了节约资源,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从早上进实验室一直到下午才能出来。实验室里所有的标本都是新冠肺炎病人的,各种检测几乎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她不仅要对样本进行各种分析,还要对检验过程中产生的高危废弃物进行处理,以保证生物安全。
工作中,邵婧和“战友”们集中精力把每一个血样都精准处理好,并保证自己不被感染,每次在显微镜下工作都成了一次次考验,不亚于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江源:主任医师,临床一支部书记,骨科主任
作为一名有着17年党龄的老党员,江源任何时候都冲锋在前、率先垂范。
在1月24日接到将骨科一病区改建为隔离病区的通知后,江源立即召集科里的医护人员赶赴病区开展工作,短短24小时内就改建完成一个标准的隔离病区。病区建成后,他主动要求留下来。他说:“我是主任,也是一名党员,有危险有困难让我先上,即使倒下,我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在隔离病房,江源尽心救治患者,事事冲在前面,全程参与对重症新冠肺炎孕产妇余女士的救治工作,密切关注余女士病情,时刻与患者的丈夫搞好沟通,受到患者丈夫的一再感谢。他每天都超负荷工作,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为减少同事们被感染的危险,他把全病区的消毒工作也揽了下来,还联系自己的亲朋好友,给同事们送来饭菜和水果,带给大家满满的感动和信心。
自从到了隔离病区,江源一天也没回过家,在医院安排第一批一线人员撤下休息时,他仍旧坚守在隔离病房。由于妻子是一名护士,也在该院上班,疫情期间两口子齐上阵、并肩作战,家里两岁多的孩子和90多岁高龄的父母,只能托给保姆照看。江源说:“不是家不重要,只是病人更需要我们。”
张兰,副主任护师,骨科一病区护士长
明知疫情肆虐,明知到一线工作有生命危险,张兰却毅然选择了“逆行而上”。她主动要求到隔离病区工作,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囊,就住到了病区。
1月27日,隔离病区正式启用,并于当日收治首例疑似患者。1月29日,接诊了第二例疑似患者,这是一位后来被确诊的重症新冠肺炎足月孕产妇,张兰第一时间参与到对该孕产妇的救治中,在后期抢救中,她不顾自身危险,协助同事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作为一名护士长,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每天都在为同事们进行防护培训、合理安排排班、协调物资搬运、做好病区消毒……每天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脚肿得走路都一瘸一拐,大家劝她好好休息,但被她坚定地拒绝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