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无疑是适合生长茶这种南方嘉木的。
新县的山,云雾氤氲,秀丽丰饶;新县的水,毓秀钟灵,清澈明净;新县的土,富涵营养,藏金纳银。这山,这水,这土,是最适合生长植物中的灵物──茶的。
人人都说家乡好,我这样称赞新县的山、水、土适合茶的生长,会有人认为有自夸之嫌。其实非也。新县适合茶生长有历史记载为证。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淮南茶,光州上,义阳、舒城次。”并特别在光州后自注:“生邑南黄土岗者犹佳。”唐时光州,为今日潢川,新县正在光州之南。到了宋代,茶叶与人民生活日趋密切,“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已被列入“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的生活必需品之中。其时,光州已成为全国八大茶叶主产区之一。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光州山场买茶二十二万八千三十斤。”其时,光州山场正是今日新县所辖之地无疑。这还可以从民国《光山县志约稿》中得到佐证。其上载:“茶叶之利,光山在宋时有茶场。是光山旧本产茶之地,而产茶皆出于大山,山越大而茶越美。”“邑南土性悉宜于茶。”新县当时正属于光山管辖,且于光邑之南群山环抱之中。
中国之茶,发现于神农,发展于唐宋。在茶的兴盛和发展中,又首得益于道观寺庙。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新县茶的最初发展其实也与新县僧寺道观相联系。
新县香山湖畔的香炉山,形似香炉,山下清溪潺潺,山上白云缭绕。山顶有寺,今遗迹尚存。山上茶叶,吸云吞雾,今日草木人公司坐落山中,其生产的香山毛峰仍为茶中名产。
连康山,又名莲塘山。宋时有异僧大士航云游入山,过雨台山顶,忽遇大风,肩上担子落地。大士航环顾四周,见其山远峰近壑,美不胜收,遂留山中,建庙修行,后四方徒众,也先后入山,建起72座小庙。为展示高洁,多在庙前后造塘种莲,故连康山被改名莲塘山。其实,修行的僧人们不仅种莲,同时也种茶。据明代嘉靖《光山县志》记载连康山说:“中无田产,唯产竹与茶。”现在山中箱子石村庄旁仍保存有一块清雍正十二年所立的碑,碑文记:“苍松古柏,森森行列,旁有野茶,欣欣向荣。”不知这野茶是唐时所植,还是宋僧手种?但从碑文看,这茶已“长成木矣”。
新县有悠久的种茶史,也盛行饮茶之风。在新县,不分男女老少,均以茶为饮料。同时,不论贫富贵贱,都以茶为待客的必需品。以茶为饮,风气还南北有别。南方数乡,有喝熬茶的习惯。家家有火塘,火塘边熨一大茶壶,让茶在壶中反复煎熬,取其浓汁,细饮慢咽,终日不撤。夜半饮后方睡,清晨起床即饮。那才真叫“不可一日无茶”。
喝茶成习,喝茶有俗。新县人以茶待客,以茶会友。凡有客人新到,必另泡新茶,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斟茶时,第一遍茶,必须每位客人都有。壶中茶水,均匀倒入,待全部斟齐,才一一奉送。斟茶时,茶斟七分满,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饮茶,主人要注意随时添茶,不能待客人喝完再添,如果客人不想再喝了,可以把盏中剩茶倒掉,主人就不会再添茶水了。
中国是茶的故乡,信阳毛尖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今日新县茶,其面积和产量均居于信阳前列,为河南省茶叶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县。品种也繁多,除了毛尖外,还有引进新工艺生产的新林玉露茶、将军红茶等等。为了纪念新县种茶的悠久历史,也为传承新县人对茶的热爱之情,新县还在县城的中心建起了一座以茶命名的休闲公园——清茶园。园中的主体雕塑即为一硕大无比的茶壶。壶口中终年流水不断,那不正象征着新县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么?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一种清福。”生活在新县的山野之中,徜徉在诗行一般的茶的绿意里,在幽幽的茶香中入梦,那真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福气。
请到新县来吧,这种福气在等着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