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从此,黄久生的“回报”之路拉开了序幕。1996年冬天,回到家乡的黄久生,得知双柳树镇其他村的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生活还特别艰难,他当即找到镇里,统计出困难家庭户数,为全镇孤寡老人买肉、买米、买衣服。这样的举动,成了他以后每年的惯例。
2008年,黄久生在家乡投资捐建了一所敬老院,把镇上的孤寡老人悉数接来,为这些孤寡老人养老送终。从此,黄久生就成了“700多位老人的儿子”。
回报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一如既往的回报更是难上加难。仅赡养孤寡老人一项,每年需要几十万元,目前已累计投入800多万元。
有一次,快到年根了,一个老乡给黄久生打电话问咋还不回,说老人想他了。“我骗他说工地忙,其实我是没钱拿回去,这边要不来钱,那边还欠着别人钱。”黄久生心急如焚。腊月廿八,终于借到钱的黄久生回了家。有人问他:非要硬挺着干啥?黄久生想的不一样,“孝心不能等,宁愿自己苦点累点操心点,也要让老人吃饱穿暖。”
2019年,黄久生带着40位他赡养的“爸妈”,从镇里的敬老院出发,坐飞机,游北京,逛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开启了一场为期5天的圆梦之旅。这些老人,年纪最大的100岁,最小的也是68岁。有的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城,平生也没见过飞机、高铁。黄久生说,一定要想办法满足老人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愿。
满腔赤子情,一颗报恩心。黄久生对社会的奉献,以晏岗村为原点,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多的群体。
黄久生不仅帮助家乡架桥修路、建希望小学,还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黄久生说,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孩子像他当年一样因贫辍学。2019年,他从大别山区带出15000多名农民工,其中5600余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年为家乡带回6亿多元劳务收入。
“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增光”,这是黄久生入党时立下的誓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庄严的承诺。
2004年春天,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黄久生被任命为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这些年,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5000多名农民工讨回工资3000多万元。
2008年汶川地震后,黄久生第一时间召开党员及班组长会议,号召大家献爱心。黄久生带头捐款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不到一个小时就捐款30285元。同年5月18日,响应中组部缴纳“特殊党费”的号召,黄久生再次召开支部会议,党员们纷纷解囊,缴纳5.5万元“特殊党费”。黄久生个人也先后为汶川地震捐款15万元。这是全国农民工党组织——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缴纳的第一笔“特殊党费”。缴纳“特殊党费”,只是黄久生回报党恩的一个方面。
回报乡亲、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对于黄久生来说,回报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除了关爱老人,黄久生还竭尽全力回报家乡。双柳树镇搞“村村通”,隆古乡修大路,慈善总会捐款……只要是造福乡亲的事,黄久生一次也不缺席,他先后为家乡和社会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
因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善举,黄久生也赢得诸多荣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敬老之星、中国好人等。
“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回报的越多,我就更快乐、更幸福。”黄久生始终认为,啥时候也不能忘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是他做人的本分,也是他一生要践行的诺言。
(下期请看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五《人生的追求》)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