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立堂 郭 靖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奋斗。奋斗的过程,一定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当然也会有喜悦、快乐和幸福。
黄久生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普通农民工成长为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潢川县驻郑州农民工党工委书记、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正因为是他初心不忘、奋斗不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悄然刮到了大别山区,贫穷逼迫着想改变自己未来的年轻人出去闯荡。双柳树镇晏岗村的农村娃黄久生正是其中的一员。
1983年的春节,村子里在外打工的几个小伙子,穿着崭新的中山装。一直在苦苦找出路的黄久生顿觉眼前一亮:这说明山外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能挣到钱。
春节刚过,18岁的黄久生与老乡一道来到了郑州打工。这一年,也成为黄久生人生奋斗的转折点。
在市场经济还没全面放开的年代,远离家乡400多公里,又没有技术的黄久生,初来乍到很难找到活干。于是,他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卖起大米,挨个到工地、家属院推销;有时为了生计,还到建筑工地上打些零工。但一段时间下来,黄久生也没有挣到几个钱,现实离自己心中的梦想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转眼到了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久生进入到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当年,“农民工”的称谓首次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通讯》中,黄久生就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农民工。
作为一名农家孩子,黄久生要在这样一个建筑公司站住脚,谈何容易!于是,他从小工干起,拌灰、搬砖、提灰……什么杂活都干,有时拉着运土车,不到100斤的羸弱身体经常被车把翘起来。
“出来干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出来”“小工也要用心去当,眼睛要亮”,黄久生一直牢记着出门时乡亲们给的忠告。
干活时,黄久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搬砖,总是随着师傅砌墙前进而前移;提灰,总是放在师傅顺手的地方。夜里闲时,他还常常帮老师傅洗衣服。为学技术,他省吃俭用买来建筑专业书籍自己钻研。踏实肯干、勤学好学的黄久生跟师傅们配合得很默契,只要是他问到的,师傅们都会毫不保留地教给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制模、砌砖到看图纸,黄久生的知识逐步积累,技术不断熟练,职位也一步步提升。从小工到组长、班长、队长,黄久生一直做到了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郑州分公司的项目经理,开始从农民工队伍中脱颖而出。
满怀干出一番事业的梦想,在20世纪80年代末,黄久生组建了自己的民工队伍。建队之初,他就提出了“创优质工程,夺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的宏伟目标。
“每个过程、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有了目标,黄久生对工程施工的要求十分严苛。
1997年,黄久生带领400多人的劳务队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中厂房(技术二期)主体部分工程施工。有一次,砼工班打的一根柱子有麻面,按施工规范虽说得过去,但黄久生坚决要求砸掉重打。这一举动深深教育了全体员工,大家严格按照工艺标准和施工规范完成施工任务,使该工程一举荣获了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施工严格,用材也绝不马虎。黄久生的工地上所使用的河砂,都是来自河里的纯净河砂,价格是市面上土泥沙的3倍。差价这么大,很多人劝他说不值得。黄久生却说:“咱是靠诚信、诚实赢得别人的信任,其他说啥都没用!”
正是靠质量和诚信取胜,黄久生带队承建的工程先后两次问鼎“鲁班奖”,实现了当初的目标。2002年,黄久生被评为第二届“郑州市十佳外来务工青年”。
越努力,越幸运。2009年,黄久生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邀请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观礼。更为幸运的是,作为农民工的代表,他还被邀请参加当天晚上举行的国庆招待会。
不仅如此,2010年,在中建七局承建的河南光彩大厦工程施工中,黄久生又大显身手,该工程一举摘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30多年来,黄久生的队伍还接连获得70余项省、市优质工程奖,被誉为“河南建筑业的铁鸟”。
有奋斗就有收获。组织给了黄久生诸多荣誉,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10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称赞他是“全国农民工的好榜样”;李克强总理也赞扬他是“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
时代日新月异,奋斗永不停歇。一路打拼,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黄久生,始终不忘初心。就像他常说的那样:“不管有多少荣誉、多大荣誉,我始终给自己有个定位,我还是那个晏岗村出来的黄久生,还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
奋斗是奋斗者的通行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感恩是黄久生的座右铭,更是他人生奋斗的目标和主题。
(下期请看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四《回报的幸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