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垃圾场里住“先锋”


——记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副场长卓东海

□本报记者 王凌云

“为了严格做好场内消杀和人员管理防控工作,他已经一个月吃住在这里了,没回家也没出过场门!”提起80后副场长卓东海,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场长闫保权介绍道。

身穿灰色工作服,个头不高,年龄不大,2月25日,记者来到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采访,初见这个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市环卫处表彰为先进党员的大学生,一时有些错愕。然而,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切就渐渐明朗了。

不大的办公室里两张办公桌倚窗而立,一台电脑、一个打印机放置桌上;靠墙一排放了电饭煲、半袋米、半壶油和从家里带来的一些蔬菜;门后的角落里放置一个折叠椅,夜晚就是他的床铺……这里就是一位在垃圾处理场驻守一个多月的年轻共产党员的“办公室”和“起居室”。

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管控是疫情防控的一项重要环节。时值春节检修,原垃圾焚烧处由近在浉河区柳林乡的华新水泥厂改为运到光山县垃圾处理厂,路途增加,车辆增加,风险增大,必须日产日清,容不得半点纰漏。1月25日,接到市局防控通知,卓东海立即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场区管理刻不容缓,按照上级部署,他迅速拟定了进出场运输车辆和人员管控措施,开始布置疫情防控任务。

垃圾场承担全市中心城区及周边26个乡镇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卓东海又恰恰负责技术管控和渗滤液等关键环节,平时脏点、累点就算了,现在可是病毒和污染的集中地。面对父母的担忧,卓东海没有迟疑。1月25日一大早,便带着装满衣服的行李箱赶到单位。

“回城也近,但太不方便,我工作的性质就是每天都有很多细碎的任务,进进出出也给社区管控添麻烦,最怕的还是耽误工作!”卓东海说出了选择一个人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垃圾处理场的原因。考虑到春节休假加上交通管控,不少同志未能如期返岗,自己是党员,这个时候就得多干点。于是,他索性把垃圾场当成了“家”,早晚做点饭对付一下;到了晚上,别人回家休息,他就睡在简易的折叠床上。

关键时刻看担当。卓东海每天严格对场区职工、在家职工和运输车辆驾驶员以及场内第三方单位员工进行体温测量和登记;对进场车辆实行一车一登记,组织安排值班人员对进场车辆进行全面消杀;身处垃圾处理场,每天都需要和生活垃圾“亲密接触”,为了阻断病媒传播,防止细菌滋生和病毒蔓延,确保职工的安全和消除运输过程带来的隐患,他严格控制每一个处理环节,消毒达标才能出场;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背起几十斤的消毒壶对场区每一处进行仔细消杀;每天进场生活垃圾车辆多达100多车(次),他丝毫不敢放松,为了不耽误时间,干脆就守在监测点当“门卫”……

“疫情不退,我不退!”工作很累很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场区职工甚至全市人民远离病毒的侵害,卓东海觉得很值。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