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童年的向往


(上接第一版)

黄久生兄妹的困窘,乡亲们看在眼里,东家送来一碗稀米饭,西家送来一块窝窝头,这家送来一小碟咸菜,那家送来一条旧棉裤……“帮我们最多的是黄传顺爷爷和老伴李德珍奶奶,他们隔三岔五就把我们兄妹叫到家里吃饭。”黄久生回忆说,“我在黄传顺爷爷家里经常看到,他就像是全村人的主心骨,谁家有困难了都会找他聊聊。他不仅在帮助我们兄妹,还很热心帮助全村人。”

日子实在艰难,父亲把久生两岁的弟弟送到别家寄养。家里只有久生与妹妹相依为命。

祸不单行,妹妹脚踝肿成发面馍馍,疼痛钻心不能下地。久生背着妹妹到大队卫生室看病。那时候,看病拿药都是免费,可是5分钱的挂号费难倒了他,黄久生噙着眼泪在门口徘徊,遇到当时的村支书晏传合。老支书帮忙交了挂号费,又帮他把妹妹背回家。“旁边村的孩子和我妹妹得的是一样的病,后来终生残疾。”黄久生说,妹妹疼得整宿整宿呻吟。县卫生院的陈建国医生到大队卫生室检查工作,老支书立即赶去求助。陈医生说那是足跟部深部组织化脓性病变形成窦道,从县里调了几支西林油,妹妹很快痊愈,行走自如。

“救火的黄传顺爷爷和救命的晏传合老支书是我幼年的榜样。当时就想着,长大后自己能像他们一样,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该有多好啊!”现在回忆起这段往事,黄久生依然感慨万千,“他们代表党和政府把温暖及时送给最困难的群众,我是直接受益者,令我这个贫寒的农家孩子在心底深深埋下对亲人、对社会、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这一切,成为黄久生这个苦命孩子童年生活中永恒的记忆,刻骨铭心,不能忘却。

12年后的春天,18岁的黄久生沿着蜿蜒山道,走出晏岗,走到广阔的天地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幼年的向往,并把这份愿望与感恩化作实际行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下期请看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二《知识的渴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