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新俊
“面对疫情,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每一个电话都耽搁不得。”昨日,记者见到余晓波时,他说,在疫情防控期间,一直坚守岗位,慎终如始。
1986年出生的余晓波是中共党员,法学硕士、经济师,不仅年轻有为,而且勇于担当。1月24日,大年三十上午11点,刚刚结束派驻扶贫任务的余晓波正在和家人准备着年夜饭,突然接到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报到的通知。匆匆吃完一顿简单的午饭,跟妻子简短交代了两句,余晓波告别两个幼小的孩子,第一时间赶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协调组报到。
“我刚到的时候,指挥部才成立,各项工作刚刚启动,各项协调、沟通工作迫在眉睫。”余晓波及时进入角色、找准定位,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他一方面通过关注中央、我省和其他省、市有关部门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搜集、跟进、掌握上级政策精神、文件要求和经验做法,为做好全市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当好参谋助手;一方面挤出零碎时间补习新冠肺炎的危害、传播途径、防控要点等相关专业知识,为下一步提升起草文件材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协调组作为指挥部的大脑中枢,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任务,疫情防控形势紧迫,对余晓波而言,及时准确传达指令就是责任,防疫一线人命关天,容不得丝毫差错和半点耽搁。有时因为任务紧急,他甚至顾不上休息,凌晨还在努力工作中。1月24日晚,指挥部紧急研究决定要在主要路口设置10个疫情检查卡点,第二天上午9点前必须到位,时间紧任务重。他立即拟定实施方案,连夜联系各成员单位,做好统筹分配、任务传达。当忙完这一切时,时间已经到了凌晨3点40分,他就在办公室打了个盹,天一亮又投入到新的一天的战“疫”当中。
在指挥部最忙碌的40多天里,他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睡沙发,吃住在单位,坚持24小时在岗,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无怨无悔。40多天里,他也想家,也挂念家中的妻儿,但他没有回过一趟家。他深知,只有大家的安康,才有小家的幸福。40多天里,他每天工作到深夜12点以后,收发各级文件上百份,起草或协助起草文件60余件,收集、汇总、编发、上报疫情信息千余条,编印《信阳疫情防控资料汇编》6期、《疫情日报告》22期,确保了上级和领导交办的任务及时高质量完成。
作为全市第一批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一员,经过3年脱贫攻坚战场的打磨和洗礼,余晓波把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作为自身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磨刀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用行动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青年党员干部的先锋风采。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