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大别山的好儿女


(上接第一版)

听着老人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看着他们褶皱里溢满幸福的笑容,黄久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大家说我是70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儿子’,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我要对得起这个至高无上的称谓。”

一诺千金,黄久生做到了!

1983年,18岁的黄久生背着破旧的行囊,成为郑州一处工地上运土的小工。他不足百斤的瘦弱身板,时常被运土车把翘得老高。

“使了吃奶的劲”搬砖头、提泥灰。搬砖,总是把砖及时地递到师傅的手中;提灰,总是把灰放在师傅最顺手的地方。收工了,总是把工地拾掇得干干净净。很快,黄久生就成为偌大的工地上大工师傅们最喜欢的小工。

但干遍了所有杂活,到了年底仍然是“没有余粮”。在外连续干了3年,黄久生“都不好意思回老家过年”。

“卖苦力不行,必须靠技术吃饭!”此后的工地岁月,黄久生做起了“有心人”。问师傅,啃书本。有一天,他干活太累了,手拿书本睡着了。蜡烛点着了书本和枕头,火苗蹿起,把他的头发都烧焦了。

就这样,凭着坚韧的毅力,黄久生系统学完了建筑专业全部函授课程,取得了平顶山工学院的大专文凭。就这样,从支模、摆线、砌砖到看图纸,从小工做到了大工,从班长变身队长,黄久生成为中建七局一公司年轻的项目部经理。

眼瞅着1986年春节越来越近,怀揣着攒下的3000元钱,黄久生老早就琢磨着回家过年。他将血汗钱换成城里刚刚流行的的确良布料、乡亲们没有见过的南方水果香蕉,还有核桃大枣、鱼虾海鲜……当满载着年货的手扶拖拉机出现在村口时,小小的晏岗村沸腾了。

“柱子回来了,柱子回来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收到了黄久生精心购置的礼物。

老党员黄传顺拿起一根香蕉就往嘴里塞,被一旁的黄久生连忙拦下,惹得大家好一场畅怀大笑。

那一刻,笑着的黄久生却模糊了双眼,他似乎看见瘦小的柱子正隔着时空,向他微笑致意。

那一天,黄久生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纪元。

从此,黄久生34年如一日,逢年过节,回晏岗村看望乡亲街邻,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置办年货。

晏岗村的老人成了邻村老人艳羡的对象,他们都说:“咱要在晏岗村多好!”

1996年春节,附近几个村的老人都收到了黄久生的新年礼物。

1998年的寒冬腊月,黄久生随双柳树镇的领导看望其他村的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看到有的老人身上没有棉衣,快过年了,有的家庭没有买肉的钱,他的眼圈红了。

从此,黄久生24年不间断,他看望老人时的名单越来越多,全镇700多位孤寡老人都装在他心里;他看望老人时的采购单也越来越长,除了肉、米、油,还写满了四季新衣和一长串生活用品。

为了让全镇的孤寡老人都能得到精心的赡养,2008年,黄久生捐资200多万元在家乡建起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包括养老送终全部由黄久生个人承担。

“见不到久生,我闭不了眼。”2009年,孤寡老人李鸿金患上了癌症,临终前只有这一个心愿。驱车4个小时,黄久生从郑州建筑工地匆忙赶回,他紧握着老人干瘦的手说:“您百年之后,我送您上山。”10多天后,老人去世,“儿子”黄久生披上白孝布,为老人料理后事。

李鸿金老人走后,黄久生认识到让老人吃饱穿暖还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爱和陪伴。

关爱从细微处着手,黄久生担心老人们遇到难事联系不到他,就把自己的手机号印在米袋子上。为给“爸妈”们过生日,他还经常不期而至地制造意外惊喜,有时候还跑到后厨做上几个拿手菜。

除了关爱老人,黄久生还竭尽全力回报家乡。

双柳树镇搞“村村通”,隆古乡修大路,慈善总会捐款……只要是造福乡亲的事,黄久生一次也不缺席,他先后为家乡和社会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

让黄久生念念不忘的,还有捐资助学。他捐资近20万元建起希望小学,资助20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从2016年起,他每年又拿出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黄久生说,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孩子像他当年一样因贫辍学。

黄久生从来都不是富翁。最艰难的时候,他是借钱去做善事的。工地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不止一次被人追过债。有一年,腊月廿五了,老人们翘首以盼,他却难以脱身:这边工程款没到位,那边还欠着供应商的钱,“上厕所都有人跟着”。直到腊月廿八,他终于借到一笔钱,才匆匆赶回。

但再苦再难,黄久生从未动摇过。这是他的根,也是他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

关爱老的,帮扶穷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他说,“帮助乡亲们脱贫奔小康,支部有责任。作为支部书记,我更是责无旁贷。”

2016年年初,精准扶贫在全国全面展开。黄久生工地所在地的新郑具茨山两个贫困村——大槐树村和柿树行村的520户村民整体搬迁。人离开了土地后,致富项目和启动资金就成了大问题,尽管有小额贷款支持,但尚未转变观念的村民对借贷顾虑重重。在搬迁动员大会上,当260万元现金整整齐齐地摆在主席台上,黄久生宣布资助每户5000元作为致富项目启动资金。

“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这是黄久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从大别山区走出的农村娃,黄久生深知,摆脱贫困只是阶段性任务,乡村振兴才是奋斗目标。为此,黄久生在家乡荒山多的地方流转12000多亩山地种油茶,与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一起成立茶油合作社,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着力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曾多次聚焦报道黄久生义务赡养家乡700余位鳏寡孤独老人的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人民日报》2013年8月27日报道黄久生《致富不忘本 常怀报恩心》的“编后”所言:“黄久生的仁心大爱温暖社会,点亮了一盏精神世界的明灯,无愧于道德模范的称号。黄久生生动诠释了利他精神的内涵,树立了一种道德境界的标杆,必将鼓舞更多的人把助人当作快乐,把奉献作为幸福。”

把助人当作快乐,把奉献作为幸福,这不正是一个中国农民工、大别山优秀儿女黄久生的人生密码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