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上坎才能见高峰


(上接第一版)当记者问到年货办得怎样时,女主人说没置啥年货,正月初一大伙都在村部进行团拜,这种形式已经连续举办5年了,全村人都说好,都乐意,都参加。

自2015年以来,每年的正月初一,江湾村部院内就摆上水果、糖,全村村民一起看村民自编自演的扭秧歌、广场舞、撑旱船、舞狮,还有村里的文艺晚会,在掌声、笑声、欢乐声中,乡里乡亲其乐融融。与过去的相互串门大拜年相比,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污染,节约了开支,全村人都欢迎。

在江湾村部的公示栏里,记者看到一份“星级文明户”名单和“双星”创建标准。在2018年表彰的12名“最美江湾人”中,有民间名厨、模范党员、孝亲敬长、热衷公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孝敬公婆、勤俭持家等多个不同类别。

通过评选“最美江湾人”、张贴“红黑榜”等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江湾村党支部为“最美江湾人”披红戴花,激发了广大村民争先创优的热情,人人争上游、户户比上进,5年来共表彰“最美江湾人”、好媳妇、好婆婆等60人次。据江湾村委会主任王绪平介绍,在2017年正月初一江湾村春节团拜会暨捐赠活动上,一次性募集扶贫济善款15365元。与江湾村没有任何交往的退伍军人孙国钦,通过网上得知江湾村的情况,将自己26.5万元退伍安置费全部捐给江湾村发展产业。2015年来,该村上百人捐款50多万元。

江湾村共有16个村民组、639户、2783人,村里一半人口姓江。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与城市相比,农村家庭的文化层次、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家有各家的“一本经”,怎样才能像一个大家庭把江湾人的心拢在一起?

江湾村结合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定了《村规民约》,包括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文明风尚、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公益事业、村容村貌等内容;统一了婚丧嫁娶等消费标准,积极营造“抬头不见低头见,钱多钱少一个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移风易俗新风尚。2020年元旦期间,江湾村有两场婚礼,其中一场是江世学的侄子结婚,在婚礼之前,村红白理事会的同志分别到两户人家提醒,待客不摆阔、送礼不攀比。结果两场婚礼的消费标准一致。5年来,该村共举办近百场红白事,没有一个超出《村规民约》标准。

成风化人,关键在于凝聚人心。江湾村“好媳妇”方青是罗山县人。她2012年嫁到江湾,丈夫、公公、婆婆都在东莞务工,家中有78岁的婆奶和上幼儿园的女儿。俗话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方青在村办幼儿园找了一份工作,每天既要照顾好老人,还要带好小孩。江永斌夫妇在一家超市工作,婆婆有糖尿病,每天夜晚11时要如厕,女儿上幼儿园,她每天早上6时就起床,先做好包子、稀饭送给婆婆,然后将女儿送到幼儿园,再到超市上班。外界评价:“江湾的好媳妇一个比一个好!”

江湾村由村民组向社区发展,不仅需要提升治理能力,而且需要引领能力。近年来,该村结合全县开展的“我为家乡栽棵树”活动,在沿竹竿河东岸种植经济林580亩,品种达10多个,连成了生态旅游新的经济带;通过“我为家乡点盏灯”活动,安装路灯210盏,视频监控摄像头11个;通过“我为家乡治水塘”活动,村民自筹资金26万元,外出务工成功人士一次性捐款最多的达12万元,全村共整治水塘3口,新增有效蓄水量3.6万立方米。不仅如此,为了提质增效,江湾村还将明珠广场改造升级为“森林城市”广场,完成50户三格式厕所,新修下水道260米,新装太阳能路灯30盏……

江湾村也是远近有名的“养老模范”村,沿着村小东行800米即到“光荣敬老院”,红墙、绿窗、四方院,三面红色的二层小楼。除北面有一条公路外,其余三面绿水环绕,环境十分清幽。

“老年人必须给他们找点事干,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都是干了一辈子活的人,一下子什么都不干,受不了,但不能让他们累着。”江世学把院里20多位孤寡老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屋前屋后的卫生,老人们没事的时候掂着笤帚在小院里扫两下;一组负责种菜,敬老院院前的空地上开了几小片空地,供老人们自由发挥。

有人专门负责给老人们做饭,大伙房里干净整洁,饭厅的墙上挂着老人们每一天的食谱,鸡鱼肉蛋,每周都能吃到。老人们的伙食并没有完全按食谱去做,但变化不大,而且每个月还有20元的零花钱。

村里有儿女但不在身边的老人,敬老院也可以接收,一年交养老院伙房千儿八百元就行。事实上,老人们上交的费用,远远不够维持敬老院的运转,村里每年不少往这上面贴钱,但这是善举,村民们都赞成,把老人安顿好了,村里少了不少戾气与怨气不说,对于那些出门闯世界无法兼顾老人的江湾人来说,也少了后顾之忧。

乡风折射民心,民心汇集乡风。目前,江湾村的村组公路实现全硬化,社区、自然湾达到全亮化,村组道路和居民区完成全绿化,电子改造升级智能化,多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这些“化”在人心里,就“润物细无声”地成为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该村今年的“村晚”上,《歌唱祖国》和《我们都是一家人》两首歌将演唱推向高潮。

堡垒——由软弱散走向强硬好

迈过当家人“丫环拿钥匙”的坎儿

这里还讲江湾村的一位支书、一套班子、一项事业——

记者两年先后三次采访江世学,留下了同一个印象——忙。

第一次采访江世学,那是2018年的年初。2月4日当天立春,上午天空放晴。在江湾村支部见到江世学时,他在办公桌前一边打点滴、一边处理村务。第二次采访江世学,则是2018年的年底,12月29日上午他刚刚从上海谈合作回到村里不到4个小时。第三次采访江世学,是2019年的年底。12月31日上午,记者采访没有提前预约,上午8点多到村部时,就看到江世学的黑色轿车……三次采访时间,都临春节、都在冬季、都是晴天,江世学每次都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夹克袄、都忙个不停。

特别是第二次采访,记者在路上与江世学相约,他说正在去上海的路上,改在次日。后来得知,为了给巧媳妇制衣厂融资,他当天上午10时从江湾村出发,晚上8时20分赶到上海浦东一家外企,通过江湾村本村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牵线谈成一项协议,11时半与老乡一起填个肚子。在往回赶的路上遭遇3个小时的堵车,翌日凌晨5时10分才回到江湾,见到记者之前也只是打个盹儿。江湾人都知道一个顺口溜:“老江老江,天天开枪;一天不开枪,就不是老江。”说的是江世学说话高声大嗓,整天没得闲。

江湾村的村部坐落在江湾新村的东北角,是一座素面朝天的四层楼,算不上气派,但端庄典雅,真诚中透着一种务实的气度。

村部的办事大厅正对着大门,这里是村“两委”值班干部“坐镇”的地方,既简洁,又大方。或许,因为江湾是明星村,来来往往的“人物”很多,江湾村值班制度很严格,没有重要的事,值班干部不得离岗。因此,到江湾村办事不愁找不到人。

江世学的家与村部隔着一条公路。眼下这个季节,江世学院中的红玉兰绽露粉色,腊梅早已绽放,四季桂更是香气袭人。他家庭简洁素雅,唯一耀眼的是客厅挂着一幅照片——那是2009年全国表彰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时,江世学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江世学说这是荣誉、更是鞭策,一个软弱散的支部是“丫环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哪能闲呢?江世学一直保持着在部队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五时多起床,喜欢在村社区里走走转转。

江湾背依杏山、毗邻竹竿河,承担着护河的重任。竹竿河江湾段长达236米,记者在《河长工作手册》上看到,粘贴着巡查的彩色和黑白照片,从2017年12月24日到2019年12月31日,共巡查36次。在一本《江湾村值班记录》中看到,2017年9月10日这天由江世学带班,上面记着:上午全村干部集体填写金融信息采集表,协调久世兴公司用地——村干部也闲不下来。

在江湾村,提起江世学,村民把“干事果敢、头脑灵活、刚正不阿、有思想”等赞美之词都用在了他的身上。

作为“引路人”,近年来,江湾村党支部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堡垒作用,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加油干的良好氛围,多项工作走在前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借助沿竹竿河东岸、村风江湖、洋湖大型塘堰的区位优势,打造“两湖一带”绿色生态经济图。2015年以来,先后整合3个家庭农场建成连片农场,取缔沙场,拆除污染养殖场,实施植被恢复;联合4个村打造杏山精品旅游线路,依托花木公司建成千亩植物园。

作为“当家人”,江湾村支部注重吸纳致富能手、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大学生、复退军人进入党员队伍、进村“两委”班子。既让村干部当“头雁”,也培养村干部当“学生”。2009年成立久世兴驻京党支部;2016年输送村党员、支委员江辉到软弱涣散村任党支部书记;2017年输送优秀的年轻村干部到信阳市的一家银行和便民服务大厅学习;还有,将致富带头人江世喜、优秀妇女主任江福荣吸纳进入村党总支班子,将民营企业家、帮扶之星罗学文纳入村务监督委员会,2019年还吸纳大学生江祯强作为村后备干部培养,新鲜“血液”让村“两委”班子不断强起来。

“打铁还得自身硬”。为了做个“清白人”,江世学当村支部书记20多年从来不摸钱,他说村支部虽小,但“肝胆俱全”,任何村如果管理不善,都是因为“财务混乱”。记者采访时发现,在江世学2015年至2018年的《述职查廉报告》中,都有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自身廉洁与否将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情笃行。江世学带领的江湾村荣获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称号,他个人连续三届当选为信阳市人大代表,还被评为信阳市唯一入选的“河南最美村官”。

为了外联,江湾村支部积极组织贫困劳动力有序转移,先后向北京久世兴公司转移劳动力480人,向东莞乔峰机械公司转移劳动力280人。为了强内,江湾村集体经济有两个食品厂、一个巧媳妇加工厂、一个装饰材料厂……该村新建了1所幼儿园、修建垃圾池16个,投资100多万元兴建敬老院,村里现有固定资产达1950多万元。

江湾村的男人大多常年在外挣钱,妇女留守家庭照顾老人、孩子。因为日子大多过得不错,土地流转之后,妇女们的主要事业就是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聚拢街头搓搓麻将、打打扑克,一天下来,难得干点正事。

“没有事可干,不搓麻将干什么?必须找点事能占住她们的心才行!”江世学和他的“伙计们”南下福建适时从厦门引进一家食品生产厂家,落地江湾的厂子算不上大,但至少能提供200多个就业机会,妇女们多多少少也算有了自己的事业。

如今的江湾村,一幢幢“洋房别墅”立起来了,休闲娱乐的广场建起来了,精致的路灯亮起来了,自来水送到家了,有线电视送到门前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了……

“走,去看看咱们江湾的生态文化园去。”江世学开着车,沿竹竿河岸的1060亩生态园缓缓而过,车窗外慢镜头似的闪现雪松、桂花、紫薇等苗木花卉。生态园的另一边是清澈流淌的竹竿河,还有远处整齐划一的江湾村社区,江世学自信地说:“江湾是光山的一个‘桥头堡’,这个‘桥头堡’将会更加美好。”

是啊,走在美好新时代的江湾,行稳致远,一定会好梦成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