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继章
从小读书的时候才明白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喻为“园丁”“蜡烛”……这些无不给教师以极高的赞赏。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真正领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含义,越来越感觉到老师的重要性。但是,在新时代下,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呢?
争做仁者爱人的好老师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专门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商城县上石桥高中始终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念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全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以“这里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为警言,来鞭策教师不断追求精深渊博的专业知识,激励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做一个专业知识过硬的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有仁爱之心。“爱”作为一根红线要贯穿着教育的所有环节,好老师要有热情四溢的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专家说,爱自家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老师起早贪黑守望着学生,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有时没顾上吃饭就去上课……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是,即使做到了这些,你也只能算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因为有国家给你薪酬学,校给你加班补助,工作纪律、单位制度在要求你。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或者不考虑薪酬和加班补助这个因素,我们还能这样坚守吗?专家说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每个环节,都有教育的情景,不同的情景都能让孩子有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因此,我才真正明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做仁爱之心的老师,那是一种大爱,是当好老师必须具有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无怨无悔的情怀。
甘做学生人生的规划师
老师要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性,因人而异地为之制定成人成才的个性培养计划,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每次面对新面孔后都要重新开始、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这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体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落脚点。因为我们肩负着帮助每个孩子实现理想,力争让每个家长都满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人的职责。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除了教育源头、学习思维、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外,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和潜能,来确定他一生应该朝哪个方面努力和发展。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要有这个诊判能力,并帮助每个孩子制定具有特指性的人生规划,这是我们的先贤孔子最早提出的“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开展个性教育,因为只有是孩子所爱的,孩子才能开心快乐,才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接近目的地,才能实现由守着、看着、管着、逼着“要他学”演变为“他要学”,并让学习成为他的乐趣,让他非学不可。我们试想,让一个人去干他喜爱的事,还有主观困难吗?还会讲风里雨里、冷了热了、时间紧了快乐这些客观条件吗?还需要我们担心他会有迟到、偷懒、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考试抄袭,以及谈恋爱上网吧、玩手机这些不好的行为吗?
勇做充满智慧的好导师
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教育智慧并不玄奥,大家带着爱,用心动脑坚持去做就不会太难。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叫刘忠锋,上小学的时候,为了替同学打抱不平,抄近路翻花坛逮住对手干一番,因为害怕学校处罚又怕挨家长打,就装病在家躺着不上学。时隔多年,他依然能清楚地记得那天的细节,天下着大雨,他蜷缩在家中忐忑不安,他的班主任陈耀明打着雨伞来到他家中,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陈老师跟家长一没提打架的事,二没说损害花坛的事,而是关切地说:“今天下午刘忠锋没去学校,我来看看,是不是他病了,因为他平时都很准时到校……”此时,刘忠锋一颗悬着的心扑通一下落地了。就是班主任陈老师这个不同寻常的做法,让他心中暗下决心,要争气,要努力,不然对不起陈老师。从此,他就变成一个样样要求做表率的好学生。陈耀明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智慧,因为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细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智慧型的好老师也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一定有知识。正如沙漠中立一块石头,有知识的人看到的是材质,而有智慧的人看到的是风景。知识关乎人对自然的认知,而智慧决定人们前进的方向,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智慧富于创造性,是无限的。
无论过去人们把孔子当“圣人”一样尊崇,还是当今大家把老师颂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作师、“园丁”“蜡烛”,都说明教师的重要性。国家反复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师责任重大,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个人认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不辱使命,不负韶华,争做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
(作者系河南省名校长、商城县上石桥高级中学校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