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三 农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淮滨:小小紫苏促农增收


“俺种一亩地顶多收入千余元,刘老板这紫苏,籽可卖,秆能卖,叶还能卖,一亩可以收入3000多元,是俺的几倍,赶明俺也种紫苏。”日前,在淮滨县三空桥乡刘圩村锦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紫苏种植基地里,忙着收割紫苏的工人刘伟业笑着说。

将紫苏引进三空桥乡的是30多岁的小伙刘明洋。有着敏锐市场观察力的他,发现中药材回报率高,尤其是紫苏,浑身是宝,叶可以解表散寒,梗可以用来治疗脾胃气滞导致的消化不良,籽含有丰富的亚麻酸,可以榨油。

2016年,刘明洋试种了60亩紫苏。“紫苏对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我是3月份种植的,当时淮滨的环境温暖湿润,有利于紫苏生长, 紫苏3天至4天就发芽啦。7月份就收获了紫苏叶,一亩地采收紫苏叶500多斤,4斤半湿叶可烘干出1斤干叶,市场收购价14元一斤,3个月我挣了将近10万元。”

尝到甜头的刘明洋扩大了种植面积,又租用了240亩土地,同时全面挖掘紫苏价值。“除了紫苏叶外,紫苏杆直接被公司回收,统一做南德、十三香等调料,紫苏籽榨油,一斤可以卖到80元。一亩紫苏挣3000多元不成问题。”刘明洋说。

多道工序产生了巨大的用工需求。每年紫苏采收时,种植基地里都有100多位工人忙碌。孙培明就是其中一位。“我主要负责拔草和采摘,在这儿工作,时间较灵活,而且活不重。”孙培明高兴地说。

据刘明洋介绍,紫苏叶初加工一般晾晒就能达到收购标准,但为了保证紫苏叶有好的品相和品质,合作社又购买了烘干设备进行加工,以保证品质,也解决了阴雨天气下无法晾晒的问题。

目前,刘明洋的紫苏基地带动了近万人次流动务工,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新途径。刘明洋说:“希望能有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种植紫苏中,我计划引进更好的种植技术和品种,并在紫苏的销售上广辟渠道,帮助农民增收,加快村里经济发展。”(赵丽华 刘伟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