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小柳梢”耙动“铁耙齿都耙不动的弯柳树”


——驻村第一书记宋瑞和她的文化扶贫试验

□新华网记者 王 丁 甘 泉 韩朝阳

2013年,河南息县弯柳树村办了个“德孝讲堂”,一群村民经常聚在里面听课。

50岁出头的汪学华却对此不以为然。

他算是村里的能人,每年靠种粮就有10多万元收入。他挣了钱喜欢喝酒打牌,输了就打老婆,觉得“男人这样活法才是潇洒”。

他瞧不上村里种地打工的“苦哈哈”,自然也瞧不上领着村民学习德孝文化的驻村第一书记宋瑞。

“传统文化能顶啥,能吃?还是能喝?”一次酒醉,汪学华晃悠到德孝讲堂,狠拍桌子,想嘲弄上课的村民。乡亲们把一身酒气的他摁在座位上说:“你喝酒闹事,还打老婆。这课你最应该听!”

汪学华就这样晕晕乎乎听了一堂课。酒醒后不甘心,他又去了德孝讲堂。汪学华一边蹭着空调,一边想看看宋瑞到底给大家灌什么“迷魂汤”。

听了几次课,他听出点名堂了——传统文化是啥?原来是教人怎样孝顺父母、怎样才能邻里和谐、怎样才能家庭幸福的。渐渐地,汪学华成了德孝讲堂的忠实听众。

他老婆埋怨说,你整天不干正事,听个什么课。汪学华反问:“听课以后,你再挨过一次揍没?”他老婆一想,确实没有,于是也跟着一起去听。

就这样,汪学华变了,“麻将队长”许兰珍变了,自寻短见的赵中珍也变了……弯柳树村渐渐焕发新生——从7年前一个孝悌不彰、麻将成瘾、喝酒打架成风的村子,变成了全国第17个“中华孝心示范村”。

改变这个村子的是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驻弯柳树的第一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宋瑞。7年间,她3次驻村,给村民坚持不懈地讲礼义廉耻,讲传统文化。在河南息县这个普通平原农村,走出一条以文化复兴引领乡村脱贫振兴的“另类道路”。

“铁耙齿都耙不动的弯柳树”

“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位于淮河岸边的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历史上一直是“鱼米之乡”。但前些年,当地又流传着另一句话,“一入息县坡,道路像鸡窝”。这又是息县一度贫困的真实写照。

2012年深秋,宋瑞沿着一条距离县城8公里的“鸡窝路”,颠簸进村。48岁的宋瑞,一头齐耳短发,脸上始终挂着笑,说话不疾不徐。“看似柔弱、温雅的女同志,不知道能不能吃得了这个苦。”这是时任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余金霞对她的印象。她知道弯柳树的“厉害”,有些替宋瑞担心。

弯柳树村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有14个自然村、2150口人、3600亩良田。全村460户中有146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超过30%。

情形确实出乎宋瑞的想象。

宋瑞一驻村,就将弯柳树贫困户一一访遍。她发现,很多贫困户家中一贫如洗,有的甚至连像样的床、像样的碗都没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就住在村头低矮潮湿的“趴趴屋”里。“想到他们的苦,就睡不着。”晚上,住在贫困户家中的宋瑞一夜难眠,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